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2.
没有孩子的时候,婚姻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媳妇和婆家格格不入,有的丈夫总像长不大的孩子……这时候,长辈们经常会对你说,赶紧要个孩子吧,有了孩子家里的关系就融洽了,为人父母了小夫妻也就变成熟了。真是这样吗,宝宝的到来真的可以巩固婚姻吗?  相似文献   

3.
正胆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诚实……你会给孩子贴上类似的标签吗?你知道小小的标签,会传递给孩子多么消极的暗示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胆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诚实等,因为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是不断告诉孩子什么做得不对,只有批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才会改进。如训斥孩子撒谎,他就会变得诚实;训斥孩子胆小,他就会变得勇敢;训斥孩子懒惰,他就会变得勤快,等等。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4.
母亲成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继承了姥爷传统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打”。我小时候特别爱哭,只要受一点儿委屈,便会流泪。母亲是个急性子,看不得我哭,只要我有哭的迹象,她便会训斥我,让我忍住。受到训斥后,我反倒哭得更凶,母亲看了更加恼火,于是,一顿打就在所难免。我在学校惹了事,回家会挨打;我成绩退步,回家也会挨打;和母亲顶嘴,这打更是少不了。  相似文献   

5.
如果问:孩子最让父母抓狂的事情是什么?父母十有八九会回答:反抗!如果要对孩子的反抗做一个形象描述,那就是:与父母激烈争辩,与父母冷漠对峙,对父母不说实话,对父母敷衍了事。面对孩子的反抗,有的父母选择打骂。可打骂就像在亲子关系中挖坑;打骂的次数越多,坑就挖得越深,直至变成万丈深渊!俗话说“挖坑容易填坑难”,父母实施的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都可能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辈,“常回家看看”确有必要。不过,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既要拼命地工作,回到家后还要忙家务管孩子,还得抓紧时间“充电”,也够紧张的了。他们自顾不暇,平时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算是有孝心了,要求他们经常回到父母身边来,怕不可能,也不现实。那么,老年人不妨换个角度替年轻人想想,乘着自己还能走动,常到子女家看看。  相似文献   

7.
柯嘉囝 《老年世界》2014,(18):12-13
数千年以来,人们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其实,体罚儿童要么会把孩子变成野蛮残忍的怪物,要么会把他们变成懦弱无刚的废物。但人称“中国圣雄”“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清末民初便不体罚孩子。  相似文献   

8.
《中外书摘》2010,(8):87-89
孩子把小朋友惹哭了,所以对方的家长打来电话说:“今天我家的孩子可是哭着回来的。”于是,孩子的父母便急急忙忙地去对方家里道歉。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时,不如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不肯听话?有个朋友在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工作,爸爸妈妈们经常向她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对父母的指令不敏感,对父母的教导充耳不闻,对和父母约定好的事情出尔反尔……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抓狂。甚至有的父母还带孩子去检查听力。  相似文献   

10.
亲子趣事     
王名 《女性天地》2005,(3):52-52
在生活中,经常有家长抱怨不知怎样管教孩子。事实上,“管”和“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管”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及行为立下一套准则,督促孩子按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不久结束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上, 与会者大声呼吁:“性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德伟教授认为,人的性意识是从两三岁就开始有的。两三岁的孩子就会提出有关性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成人的性概念。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这种问题的反应,却表现为3个情绪化的阶段:首先惊讶,怎么会问这个问题?接着是忧虑,这可怎么办?最后就是训斥,或一巴掌打过去。结果会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留下阴影,认为性是罪恶、下流、神秘、羞耻的代名词。 “其实这些性的名词对孩子而言,如同身体的其他器…  相似文献   

12.
孝顺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善良伟大的中国父母总是体谅孩子,很少给子女添加过重负担。但时下也有一些“啃小”族,他们抱着“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的观念,不断向子女提各种高要求,有的则在孩子之间“杀富济贫”……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心灵是一部天真的童话,那里面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卡通形象。他们希望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度里,然而现实却往往打破他们的美好。父母因为心情不好说出一句“我怎么生了你”,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老师因为育人心切说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行,产生自卑。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不懂得对孩子言爱,只会粗暴地修理他们身上所谓的“杂枝”。  相似文献   

14.
“孤独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的人即使与许多朋友在一起,也会觉得孤独,相反有的人即使一个人独居,也不会感到孤单。  相似文献   

15.
世上没有顽劣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打到编辑部“父母学堂”的电话,几乎都是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但这一次例外。我接听电话的时候,听筒那边传来的是一个稚嫩的声音:“阿姨,你可以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我非常害怕,我想让你帮助我妈妈,也帮  相似文献   

16.
“宝贝,该睡觉了。” “我还要喝水。” “好,水喝完了,上床吧。” “我还要上厕所。” “你怎么那么多事,快睡觉!” “呜呜……” 在让孩子按时睡觉的问题上,年轻的父母经常遇到难题。有些时候,孩子对上床睡觉有着惊人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7.
获得满足的秘诀就是花时间去注意并享受小的乐趣,并从那一刻汲取最多的积极情绪,知道这一点,带娃就会更轻松。身为“打工人”父母,如果你经常为每周只有几个小时陪伴孩子而愧疚沮丧。  相似文献   

18.
月有阴睛圆缺,生命也是如此。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听不见,有的看不到,有的行动不便,有的孤独自闭,  相似文献   

19.
信箱     
胡玉顺 《现代妇女》2005,(12):30-30
填平代沟记得儿子曾给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项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4.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说,父母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差异,我们穿的、用的他们看不惯;我们说的、唱的他们听不惯,觉得我们变坏了,弄得我们什么都不愿对父母讲。就家庭教育的实际而言,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是有“代沟”,两代人在认识问题上确实存在“差异”,对此,我也有同感,但不知怎样填平这个“代沟”?四川南充读者李树林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有的父母与孩…  相似文献   

20.
许少琴 《职业》2001,(4):24
前一段时间,通过与一些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接触,发现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尽管老师、学校一再努力,但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当上了小老板(父母是大老板)。对此,一些人辩解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孩子长大了,应该成为父母的帮手挣钱了。”看到这种现象,听到这种言论,笔者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位孩子的家长,为这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到惋惜,更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们感到痛心。金钱是财富,但不惟金钱是财富,天下最大的财富是知识。家长们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