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周汝昌先生的"写实自传说",上个世纪以来,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批评.其实"写实自传说"与<红楼梦>的实际不符.曹雪芹说自己创作的<红楼梦>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承认自己的人物故事是虚构的.脂砚斋也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只生活于<红楼梦>中,认为这是古今小说戏剧中从来没有的人物,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从没见到过的人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贾宝玉即曹雪芹的自传说.同时,"写实自传说"在贾宝玉即曹雪芹、贾府是曹家、恭王府是大观园遗址三大问题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破绽,它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它不可能成为20世纪惟一能站得住脚的红学成果.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古代小说中真假李逵、真假孙悟空、甄 (真 )贾 (假 )宝玉等人物形象为例 ,具体地分析了作者们设置、描写真假人物 ,对于突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所起的作用。文章指出 ,真假人物的艺术构思 ,植根于作者对现实生活事象及人性复杂性的辨证认识 ,故而闪现出艺术辩证法的光芒 ,能给人以有益的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好货"叙述,以往的研究往往运用"以文证史"的方法,视之为一种历史写实现象.本文拟从叙述学的功能意识着眼,将它还原为一种文学叙述现象来审视,旨在探讨"好货"叙述对文本建构的功能和意义.首先,在长期以来形成的"钱毒"观念影响下,"好货"叙述便捷地推出了一幅幅伦常败坏的"黄金黑世心"图景.其次,"好货"叙述还有效地发挥了镜鉴人性美丑的作用,为人物品性的塑造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再次,由于"货"往往致"祸",故而被赋性为"四贪"之一的"财",并衍化出"铜臭祸根"这一社会思维,中国古代小说巧妙地利用这种修辞关系,按照"财是祸之源"逻辑地推演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另外,在"好货"叙述中,以"金钱"为主体的"财货"常常被意象化,从而成为小说故事的诱因或情节的线索、网结,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曾被清政府与江户幕府封禁的女性表演逐渐复活,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开始有女伶演出,而日本的新式女优也开始登台表演新派剧.日本女优的出现可以说是"演剧改良运动"的结果,诞生于新式演剧之中并发展至今,但在歌舞伎等传统演剧中却始终没有出现女性表演.而中国的"戏剧改良运动"虽受日本影响,但因国情不同并没有产生推动女性表演进一步发展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女性表演在传统戏剧内部产生,后来逐渐普及至电影、歌舞剧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身势学和文化修辞学的视角看,以“坐”与“立”为主的人物姿态是一种角色扮演的生存寓言,中国古代小说关于这些姿态的描写包涵着修辞性的文化规则和讯息编码。首先,它们是“主坐从立”以及“序齿而坐”等伦理规范的演示,是社会角色扮演的秩序化写照。其次,由职业性质决定的“文坐武立”以及由体质状况决定的“体弱多坐”现象,也形成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园地里的道道景观,尤其是《三国志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坐态以及关羽的立姿等造型性描写颇耐寻味。说到底,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坐态立姿的描写是人物“生存寓言”的投射,特别是种种坐态描写更包含着哲理化的政治修辞和宗教修辞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论,西方人擅于逻辑思辨,以严密的推理和论证来建立庞大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人对诗文的品评则往往从直观感受出发,重视心灵的体悟,出语下笔,表现出一种即兴式和进发式.中国大量的文评、诗评、诗话、词话、笔记、小品、序跋、小说戏剧评点等大都具有这种特点.西方印象式的文艺批评与中国传统的诗文批评有较多的吻合.哈兹里特在《论天才与  相似文献   

9.
"丑"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由于"丑"和金院本、南戏、杂剧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元明戏剧的伎艺形式中"还原"宋金时期"丑"的表演形态。"丑"得名于"纽元子",通过滑稽的化妆和古怪的表情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态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模式。在金元时期,人们不把它称作"丑",而冠以"净""外""末""梅香"等称谓,但是它们的表演形态实质和后世的"丑"一致。"丑"的戏剧性随着表演形态的发展而增强,戏剧脚色体制也随之完善,表演伎艺被艺人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分史志小说观念和文学小说观念两种。史志小说观念产生于汉代,直到清代其表述变化不大,只是对象有一些变化。对我们今天的小说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古代文学小说观念。古代的文学小说观念产生于宋代,其标志是宋代说话四家之小说家的理论,《醉翁谈录》详细陈述了这一观念。由于说话表演的需要,说话人以人物故事为表演内容,诞生一批名篇,规范了小说叙事文体,使之脱离了史志小说杂录、杂抄的形态;由于表演效果的需要,说话人进行艺术创作,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他们的理论总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小说观念,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