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潭在安徽省泾县西南处于黄山余脉和九华山余脉之间。桃花潭东岸为水东翟村(今陈村镇政府所在地)。泾县县令汪伦退职归隐此翟村。他热情地接待了李白,李白临行,汪伦率村民击掌踏歌欢送。后人在此建起了“踏歌牌坊”。明代翟氏在此又建一座二层的“蹯歌岸阁”。今为陈村镇文化站。  相似文献   

2.
汪伦与李白     
<正> 李白《赠汪伦》诗脍炙人口,其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时至今日李白的研究者们对于汪伦其人,或说为“村民”,或说为“豪士”.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觉得持汪伦为“村民”说的,本于清代王琦.他在《李太白文集》辑注中引南宋杨齐贤旧注说:“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有些人只不过将“村人”改为“村  相似文献   

3.
踏歌桃花潭     
桃花潭,因花美名,因诗扬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太白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道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旷世友情,更让世人对地处皖南泾县山村的桃花潭产生了许多遐想。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是一个有着13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这里南依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一诗中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把这首诗作为抒情小品来举例的,有人认为这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窃不敢贸然赞同。 如所周知,诗是社会的产物。而抒情诗的特点又在于,它所抒发的虽是满腔的激情,却又是为一种特定的因素所触发的感情的涟漪,是那一刹那间思想火花的闪现。因此,我们要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客观因素,然后才能找出诗人的主观情愫,由表及里地去探讨诗人是怎样在诗里把他的主观情愫和客观感受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的续编,着重分析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因:(一)李白与钟嵘都是革新诗歌的有志之士;(二)二人以“兴寄”为中心的诗歌理论有一致之处;(三)李白为钟嵘所品诗的著名诗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创作所吸引。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光     
我来采石矶是寻觅一千二百年前的月光。一千二百年前的月光是李白的月光,是唐朝的月光。  相似文献   

9.
以水喻情是李白送别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大特点。友情似流水、渊源深远,友情长存。这样的借喻恰当地把自然之物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水乳交融、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又能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通过对诗的欣赏,常常是为作者情感深厚、真挚而动情,这些诗对读者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量。但是我们多读几首送别诗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李白与所有送别、离别之人都是情如流水深远吗?”即使友情密切,但这样水水屡喻、水水相生,也有公式化的痕迹。试以一例说明,如今天广为流传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负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他是我国文学的骄傲和光荣。 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出生于中亚西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当时属唐朝所置的安西都护府),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  相似文献   

11.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公元762年,李白逝世的那一年,阿拉伯阿拔斯朝(750-1258)的一位盛世诗人诞生了。他就是著名的酒诗人艾布·努瓦斯(762-813)。诗人李白的一生几乎是和盛唐时代相始终的,而艾瓦·努瓦斯所经历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时代也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的时代[1]。作为盛世的著名诗人,艾布·努瓦斯和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拟着重探讨两人的咏酒诗,分析他们的此类诗作所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的文化意义。提到李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酒仙”或“诗仙”的雅号,以及关于他“醉答番书”、酒酣捞月坠江的传说…  相似文献   

13.
李白有强烈的崇道倾向,他把道教的思想与风神熔铸在诗歌中。唐代是道教上清派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一条佐证。上清派思想在唐代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重玄学,而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谈玄的成分,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二条佐证。上清派道经《真诰》中有鼓励世人求仙得道、炼丹采药、修炼养生的说明,李白的诗歌中也蕴含了相应的道教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春盛 《可乐》2011,(2):79-79
天宝四载初夏,李白和杜甫在东都洛阳邂逅,一见如故,便"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他们先后游历了梁宋、齐鲁。翌年,在鲁地曲阜的石门分手,李白写了一首送别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表现了李白在给杜甫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说相处才这么几日,便各奔东西了,真不知何时能再聚首开樽对饮,今天,就让我们一醉方休吧。  相似文献   

15.
李璘是谁?李璘也许算是李白的一个“粉丝”。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李璘除了“粉丝”的身份之外,他还曾是李白的直接上司,更为重要的是,他和李白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他,将李白打造成了一个罪犯;是他,将李白送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16.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唐朝法律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大成者,不但具备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在条文之间渗透了德、礼、公平正义 等特色,唐律组成之多元化表现出其开放性,其遵从礼法结合的儒家文化,又体现了其包容性。李白是唐朝鼎盛文化的代表, 但也曾受过流刑的刑罚处罚,通过研究李白死刑赦免与唐律的关系,研究唐朝德主刑辅的国家统治制度与体恤民情、轻判轻罚 的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可发掘唐律法律文化背后蕴含的开放和包容的人性化精神,历史上这些有进步意义的法律特质 和法文化传统对现今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盛唐诗坛上,独具一格的李白诗风,是其带有强烈理想化色彩的自我中心意识空前高扬的结果,即使是反映他追求建功立业的入世精神的作品也始终带有超脱流俗的理想主义色彩,既具有时代共性的精神风貌,又表现出独具个性的自我特征。文章通过纵(如揭示与复古文学传统的血缘联系以及与李白心目中的历史范型人物)、横(与开天时代的诗人)的反复比较以及李白的生活遭际,突出了李白的自我中心意识及其诗境表现的方式与特点,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歌宏大境界的具体生成机制。文章在首肯李白以自我为主,一任情绪变化建构艺术作品的独创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弊端。李白的诗歌只能成为前代的总结与高峰。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一生两次经过山西。由于山西特殊的地形和交通路线,李白应该是从晋南返回中原或长安,而这条路线就是李世民大战宋金刚的战线。这样,李白在山西的行踪就比较清晰了。李白有些描写黄河的作品应该是在河东地区目睹了黄河的雄姿之后才激发的灵感。晋南是李白第二任妻子宗氏夫人和恩师裴的故乡,后来魏颢和宋敏求都是在绛州发现了李白的诗文集,足见河东地区为珍藏和传播李白的作品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艾米·洛威尔(Amy Loweu)是20世纪初美国诗歌意象派的代表。艾兹拉.庞德和艾米·洛威尔不懂中文,却在20世纪初和李白诗歌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