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晴川 《21世纪》2010,(3):22-22
在英国政坛,首相布朗显然称不上口齿伶俐,批评者常说他的讲话冗长乏味。但去年3月布朗访美期间却忽然变得"伶牙俐齿",令人刮目相看。特别是他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赢得了在场议员19次集体  相似文献   

2.
防滑 雪天走路要“踏”不要“蹭” 宁可选择踩在厚厚的积雪上,也要避开浮冰和积水。不要因为湿滑就“蹭”着走,这样反而容易滑倒。要尽量抬起脚,实在地踩下去,这样就减少了鞋底与地面的向前摩擦力,会大大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对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进行分析,展示主人公从信仰到怀疑,从纯洁善良到信仰崩塌的心路历程。指出,由于受加尔文教清教意识的影响,小说刻上了"人皆有罪"的烙印,作家通过描写小布朗先生赴黑森林聚会所见到人性的恶念,批判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最终堕落的同时展现出作品中"原罪"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图说万象     
秦岳 《山西老年》2013,(10):14-14
为了方便推倒护栏——6月29日上午9时许,长沙市车站北路德雅路口至浏阳河大道路口路段585米中心护栏被一着红色衣服的男子推倒。一店主走上前去阻止。红衣男子恶狠狠地说:"你别管闲事。"并说这些护栏挡住了他过马路,造成附近居民过马路不方便。  相似文献   

5.
依莎贝拉 《可乐》2010,(10):38-39
2001年夏天,32岁的李阳应美国ABC广播电视网邀请,赴纽约接受专访。回国后,刚到首都机场,他就敏锐地发觉自己被跟踪了。身后一直跟着一个女孩,他走她也走,他停她也停。李阳索性转身迎上去,发现跟踪者正是刚才飞机上坐在自己身后的一个美国姑娘。他问:"你有什么麻烦吗,是否需要我帮忙?"没想到,姑娘盯着他看了几眼,冒出一句:"你在北京有地方住吗?"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11,(2):42-42
一起走 一个老头,结婚已经四五十年了,一天下午回到家,看到妻子在收拾行李。 "你在干什么?"他问。 "我再也受不了了,这么多年来,整天都是吵架、打架。我要走了!"老头怔怔地站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拖着皮箱走出房门。  相似文献   

7.
王乃伟 《老友》2011,(6):23-23
3岁的孙子缠着我给他讲故事,我讲了当年下放做知青第一次赶着牛车去城里给生产队拉氨水的事情。听着听着,孙子生气了,哭着向他奶奶告状:"那么好玩的事,爷爷为什么不带我去?"我笑得差点没喘上气来。下乡那年,我19岁。一天,队长安排我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去县城化肥厂把5坛氨水拉回来。队长特意给我安排了一辆小牛车,可我不会赶车啊!队长拍着我的肩膀说:"这简单,左‘嘹嘹’,右‘啦啦’,‘驾’就是走,‘吁’就是停,再说给你挑一头最听话的老牛,保险没问题。"我知道,这是"美差",别人捞不着去,这是领导对我的关照。但对我来说,却不轻松啊。饲养室大爷给我把车套好,把氨水坛子绑牢,又放上半袋子草料,我就上路了。  相似文献   

8.
赵丽琛 《可乐》2008,(10):51-51
律师通常都能言善辩,马克也不例外。一次,他身上分文不剩,急需三美元。到哪儿弄钱呢?他在街边徘徊一小时也没辙,坐到一家旅馆门口的休息椅上接着想。突然,一只雪白的猫出现在他面前,快乐地摇着尾巴,还在他身上蹭。马克抚摸着小猫光滑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布朗为了履行与魔鬼的约定而进行了一次森林之行,其实这是他为了探索人性世界真相的一次精神之旅.而从清教主义原罪论来看,这次旅行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发现了人心深处的黑暗与罪恶.那么,死亡是否是他获得救赎的方式?这渗透着霍桑对清教主义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红玫瑰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个小伙子名叫布朗,加入了英国军队与德国纳粹的作战。战场上血肉横飞的场面深深刺激了他。在一次战斗中,布朗被德军俘虏。最后,他九死一生侥幸逃脱,但从此却患上了心理疾病,心情抑郁,几度想自杀。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10,(9):34-34
受宠若惊 在汤姆工作的大楼里有一个咖啡屋,那儿总有一位小姐每天都和他打招呼。汤姆有些受宠若惊,因为这位小姐看上去至少比他年轻15岁。一天,她又对汤姆招手示意汤姆过去。于是汤姆走了过去。她问":您现在是单身吗?""对,是单身。"汤姆满脸堆笑地说。  相似文献   

12.
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心里痛苦得过不去,仍然坚持继续走下去,走着走着,就有奇迹出现。佛学院的一名禅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偏要走弯路呢?"  相似文献   

13.
郦波  阎广鸿图 《可乐》2011,(7):57-57
容闳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是广东人,小时候父亲经商,送他到教会学校学习。校长布朗是美国人,疼爱中国孩子。后来,布朗生病了,准备回国,但他对中国的教育非常热心,想带走三个孩子,接受西方科技文明教育。这种想法,学生家长未必接受,  相似文献   

14.
南雪 《可乐》2011,(6):67-67
17岁时,我刚念大学,喜欢我的男生千里迢迢从另一所学校来看我,却发现我心有所属,很伤心。19岁时,还是那个男生,知道我和同校的男生分手,如今是一个人,又来找我。我让他走,说:"你怎么这么死缠烂打呢?"他红着眼,说因为喜欢我。我说:"喜欢又有什么用呢?我喜欢的可不是你。"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让他走:  相似文献   

15.
暗度陈仓     
胡安骑着自行车来到墨西哥边防检查站。他扛着两个大袋子,一名值班的边防哨兵走上前,挡住他的去路。"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哨兵问。"沙子。"胡安答。"我们要检查一下,请你下车。"哨兵命令道。哨兵接过卸下的沙袋,将它们一一解开,把沙子倒出来。  相似文献   

16.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不要长大!我不要上学!你一走我就玩!"这是一个孩子的宣告,有点像小飞侠彼得·潘——姑且,我们就称他为"小潘"吧!  相似文献   

18.
他走之后     
赵巾伟 《山西老年》2014,(12):48-48
送爷爷走的那天我没能挺下去。身上一遍一遍擦着酒精,却还是烧到38度多。我以为,这也算是我最后懦弱的深情。——题记他走的那天,瓢泼大雨,泪和雨水分不清。一个医生说了四个字"来不及了",我啜泣着,我更难以承受一个看惯生老病死医生的冷漠。几年前看过一篇一位中年女性写的关于母亲去世的感受:世界还在继续,巨大的疼痛跟别人没有一点儿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谪仙"自我,是李白蓄谋深远的一种"政治"策略。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原本就极易产生精神偏执的病症,而其硬要往政治上发展的人生定位,使其生成了越是走不通政治而越是要走的精神偏执。"谪仙自我"的自我设计和角色错位,则助长了他的精神偏执和人性扭曲。"谪仙"自视,这种宗教情感的支撑,让李白始终感到自己有一种超人的伟力,也进入了仿佛一夜卿相的政治迷幻。因此,诗人天马行空的狂狷,独来独往的漂寓,加之其诗神异浪漫的色彩,则将其"谪仙"身份演绎得恰如其分、真实而生动,也使其诗人的浪漫天真具有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想象力缺失一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萎靡不振的原因而被激烈地讨论。然而这更应该被看作是文学衰弱的一种表现。当代作家走着一条模仿着西方、模仿着现实的创作之路,一味的"模仿"让想象力失去光芒。然而,整个社会人们信仰的沦丧,加速了一切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