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就以人为主体的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样,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这表现为:彼此同因、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外因内化和内因外化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又彼此有区别,除内涵不同、内化和外化的方式不同、以及内化和外化后的存在形态不同外,还表现在三个方面:方向相反、效应不同、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学科德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方法和手段的隐蔽性、过程的协同性、效果的综合性、实施条件的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转化系统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子系统,其中的内化和外化工作机制的形成,便是德育转化系统的构建。当前构建我国高校德育转化系统,需要把握德育系统三个方面的特性,具备三种功能。  相似文献   

4.
德育目标内化的特点及信息运用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育目标内化的特点及信息运用艺术张秀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方针的指导,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教育艺术。教育是外在的推动力,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无论德育目标如何规定,教育者的愿望如何强烈,如果德育目标不能内...  相似文献   

5.
营造良好的外因条件 提高德育的接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德育教学来说,理解和认知并不必然意味着接受,唯有接受,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主体主观意识的一部分,才有实效。在内因相同的前提下,接受效果直接取决于外因条件。这些外因条件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方式和教育氛围。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外因条件,以提高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的内化过程,也包括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的外塑过程。只有认真把握内化和外塑这两个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本文着重论述了德育过程中个人"内化"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体验性,以及作为德育"外塑"过程的家庭德育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社会德育过程各自的地位、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做好德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教育内化的实质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正向发展,是学生内在思想转化过程与外部环境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1、思想矛盾冲突——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因。首先,学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转化,要经历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当思想道德认知向学生输入时,学生开始接受外来信息,逐步形成“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逐渐丰富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又激发着学生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影响科技人员发挥作用的内因与外因及其外因内化产生的双重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异常心理是一种危险心理状态,如疏导不当或不及时,极易诱发犯罪心理,使虞犯转化为犯罪人。异常心理向犯罪心理转化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集中于主体的自身素质;外因则是基于社会化链条断裂和外界情景刺激。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德育方法存在脱离实际,局限于规范和教条等情况下,湖南工业大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独辟蹊径,以明确的德育目标、科学的德育过程等举措或途径,收到了道德自主、自觉形成和内化等成效,发挥了重大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本性是辩证的。德育既是一个教育者主动地引导、模塑德育对象的过程,又是一个德育对象自我觉解与内化的过程。德育中的内发论与外铄论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把握德育的辩证本性需要超越直观思维,转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德育方法对加强师生德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从社会教化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教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个体内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化的目标。具有理性特点和高超的智慧、强调自我教育和德育实践的老子德育方法,对构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稳定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本文分析高校德育过程中道德内化的特点,依此为理论基点,促使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施教,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的理论是确定德育方针、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德育学理论体系中核心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过程包含了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接受过程.显然,德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更取决于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前一过程,以致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德育方法、途径上显得简单、机械,导致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也较低.  相似文献   

17.
德育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两者互为主客体。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加工处理的教育内容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受教过程中,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对教师及其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判断、接受、内化,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德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构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关系中,可进行多次互动,从而深化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审美探索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在人生境界上强调物我交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德育审美探索,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实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德育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培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人的品德是外在引导与内在转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而德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实践只有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位切入,才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德育之魂:大学生道德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日益暴露其弊端。立足于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反思,在道德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可选择的尝试,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