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换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整合土地和社会保障两种资源的制度尝试与实践探索,究竟是否应该土地换保障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概括其基本类型和破解其内在实质后,从资源的角度切入,通过剖析土地和社会保障的资源属性及衍生权利束,比较它们的异同,探析二者之间的异质点和契合点。研究发现,保护和发展人权是二者的契合点,而异质点在于资源属性的不完全同质和权利口径与责任主体的不同。研究表明,基本保障不可换,不能混淆补偿和保障以逃避政府的责任;但补充保障可以换,能够利用地上权利及其资产收益来添置非基本保障利益。  相似文献   

2.
杜静元 《城市观察》2014,(4):157-165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在这些挑战和问题面前,我们如何通过对我国社会治理状况的深入分析,深化对社会管理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隧道效应"出发,将其引入到社会治理的研究中来,分析"隧道效应"发生背后的文化逻辑,并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正的隧道效应是否可以持续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5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单位体制”,在此体制下形成的保障即“单位保障”。单位保障包含着双重内容:其一是对职工承担了生活方面的无限义务,其二是对国家承担着职工的政治保险责任。并形成与此相应的“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系列,取代了与传统家庭亲属保障相应的“家—国”观念。这种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于稳定了人口集中的城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改革中单位保障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但遇到社会心理的巨大抗拒,在某些方面,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不是在减少而是扩大。目前,关于社会保障的改革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仍在继续,这方面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而本文仅是对相关各方面的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4.
一、抓“争创”,加快“体系”建设的普及和规范化早在1994年,山东省就已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五个保障服务网络两个层次相结合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是本生活、促进全省经贸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为使“两个层双”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和规范化,#在实践中不断王富、友医、完善、提高,民政厅党组确定,在生省开展争创农村I全保障先进展活动,通过连一形式和手段,汪主省范围内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推动、民政主管、社会目并广泛参与、吝抓…  相似文献   

5.
刘军强 《社会学研究》2012,(2):126-148,244
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学界和公共平台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政策汲取的税收会扭曲市场激励机制,而且通过提供慷慨的保障弱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动机,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支出具有刚性,难以控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保护与就业的关系,以及社会支出是否可控三个议题,从而否定了社会政策是短视国策的看法。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富与矛盾都在积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不可能继续依赖海量的投资和不稳定的外部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社会保护体制建设,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投资而非纯粹的耗费,中国可望走向更具韧性和更为人性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沈澈 《科学发展》2009,(10):25-31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健全的农村养老体系由自养层次和公共层次构成,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都在其中各尽所能。但在现实条件下农村养老体系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缺陷,其原因既包括老年人口的疾病风险等内部原因,也包括土地保障功能下降等外部原因。本文在对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实行"土地换保障"的集中养老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制度变迁的观点看,20世纪全球最重大的发展之一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欧洲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到1995年,全球已经有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程度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是年轻的。与家庭制度相比,社会保障的历史就显得更短。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也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甚至出现所谓家庭保障的概念。这种提法根据不足,从制度角度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细胞,是以婚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成最早的制度形式,除了与社会保障重合的功能部分外,还有生育甚至生产等极重要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参与的再分配,这与家庭制度的特点是不相容的,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但是从功能意义上看,两种制度有着共同之处,这就是为老年、儿童、妇女、残疾人、病人等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生活保障。无论这种保障是通过家庭赡养关系实现,还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再分配关系来实现,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正是在这个共同点上,我们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第一,在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向家庭职能渗透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就斐然,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从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变为法律,其适用范囤不断扩大,其内容既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更多地吸收了国际劳工标准。站在30年的界碑处,中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路程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如何保证现有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得到切实实施;三是如何优化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环境;四是如何通过借鉴国际劳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武汉大学郑功成教授新著《中国社会保障论》一书,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改革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手法,以46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 首先,该书剖析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纵向考察,提出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保障是与国家的产生、发展相关的命题”的观点,介绍了中国历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政策实践的发展脉络,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各子系统所走过的“从创建→调整→挫折→恢复发展的曲折的道路”;并联系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揭示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因其内在缺陷而在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重要制约因素,从而必须加以改革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对世  相似文献   

11.
土地既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从成都温江等地近年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的成果,扎实开展农村土地实测确权颁证,完善土地承包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七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最基础最根本性的工作,也是当前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最现实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赶超型”客观性质和发展速率,是认识和解决中国现代化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出发点。为实现赶超发展,必须把中国现代化的动力看作是“社会动力资源系统”。文章从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中国和世界、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性和个性、主体和客体等六个关系视角,揭示了这种动力系统和结构并从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在今天把“代价”提升为科学范畴具有很大意义。从发展学的角度看,“代价”应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花费的“社会成本”进行“成本—效益”或“投入—产出”分析的综合性概念。为此,作者还依据新发展观对代价范畴和中国赶超发展中的代价问题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郭崇德作者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本质和属性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保障是否应该走商业化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走家庭保障的道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作者:郭崇德,...  相似文献   

14.
孙林雪 《现代妇女》2014,(12):194-194
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推动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发展社会民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本文基于以上认识,从小型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入手,就社会保障现状及原因、改进措施等一些方面作一些分析,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机构和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作者从宏观角度收集了大量的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初步测算了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保障总支出和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别。作者建议要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全貌,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南京市“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的第一年,各级的任务都得重。这里,我突出地讲四个方面。1、把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八五”期间,要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任务利要求,这也是1996年南京市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农村,要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救灾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以建立最性…  相似文献   

17.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到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于"身份—政治"叙事模式既包容了"生存—经济"叙事模式的关怀,又避免了生存论预设对于"农民工"本身的矮化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窄化倾向,故相对具有优越性。不过,目前不少在"身份—政治"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之关系的本质化理解和处理有关。通过对户籍制度与公民权的重新检视,本文援引新近有关公民权的社会学研究,从承认与排斥的关系来理解公民权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和思考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及其获取公民权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职工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也是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蒋蕊  张文 《科学发展》2010,(12):112-114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十二五”时期上海的社会发展,应当按既定体系框架继续深化完善,落实“十一五”时期提出的工作原则和目标,逐步夯实未来长远发展的基础。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率先探索与衔接国家政策体系的关系。建议“十二五”时期上海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落实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公益性和产业性相分离以及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政工作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初步形成了以保障灾民、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老年人、在乡老红军、老复员军人、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军属基本生活为主体的具有中国情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动民政工作的改革,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一、对灾民实行生产食救、社会互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保障体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