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2.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在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兵主张及实践;二是变法主张及实践。小站练兵是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他的变法主张比较务实,且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帝变法思想探讨刘洪英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究竟是执行了维新派的政策,还是执行了洋务派的政策,史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争为线索,探讨光绪帝的变法思想。近代中国在欧风日雨狂吹滥打之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5.
关于帝国主义与戊戍变法的关系问題,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內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对英国、美国、日本在戊戌变法前后的阴谋操縱活动,史学界已作了应有的揭发。对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侵华思想和维新派的对外态度,也有论文进行探讨。最近,对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的思想区別,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纲领上,又有论文进行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于上海的《万国公报》曾深刻影响了中国维新派。维新派广泛吸收了《万国公报》所介绍的西学知识和变法建议 ,充实了变法维新的思想体系。《万国公报》成为维新派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但由于《万国公报》与维新派在诸多认识和主张上存有质的区别 ,所以维新派并未完全按照《万国公报》宣扬的精神去指导变法。  相似文献   

7.
唐才常是什么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从事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发动武装斗争,后被张之洞捕获杀害。关于唐的评价,一般认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后,由于其言行存在着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的一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逐步实行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唐才常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属派别问题和他在戊戌变法以后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综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史学界主要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戊戌变法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人物评价、维新派的变法纲领评价、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历来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议论纷纭.本文从改革是治标还是治本、节支还是增支、缓和矛盾还是激化矛盾、改革是否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重新探讨了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认为这场改革运动缺乏制度的保障,改革者只重增收不重节支,改革也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而且改革没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支持,因此,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一、急于求成,“令如雨下”,难免上上下下持观望态度自百日维新开始,特别是一些维新派人物参与政权后,变法法令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因为维新派的许多奏章和杂陈都马上变成了诏书和谕令(当然,内容上大打折扣,甚至不予采纳的也不在少数。据康有为的学生麦仲华说:“戊戌数日间,先生(指康有为)手撰奏折者六十三首”。但绝大多数都没了回音产。维新派的新政建议,“流水般地传到紫禁城里,又一件一件从紫禁城里飞出来”②。维新高潮阶段(正式变法期间)的103天里,一共发布了110多道维新变法的诏书、谕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自视…  相似文献   

12.
在100年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中,由于维新派认识不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没有坚决彻底的反帝勇气;又由于维新派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又不否定封建制度;加之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反对暴力革命,因而这场变法运动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西方传教士向中国输入西方男女平等思想,中国早期改良主义者最先萌发出男女平等观念。19世纪末,戊戌维新派在西方近代人权思想的影响和变法自强的感召下,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男女平等理论。20世纪初,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和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少数知识分子受西方女权学说的影响,将维新派的男女平等理论具体化为男女平权的主张。随后,部分知识妇女开始觉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妇女活动,并把女权运动与中国近代革命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中国近代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以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沉重民族灾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国向何处去?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了全民族的中心课题。先进的中国人满怀受国热忱,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掀起了举世瞩目的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不仅是一次惊世骇俗的爱国政治运动,更是一次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政治运动,维新变法很快就失败了;而作为思想解放运动,在历史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顺应时代的戊戌思潮。在这股思潮中,维新派在对待中学、西学的关系问题上,联系改革现实提出了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论。维新派中西会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不揣谫陋,拟就此思想理论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对当时维新改革和教育进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此折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维新派的民权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思潮,适应了近代中国政治和民族救亡的迫切需要。戊戌变法后维新派的民权思想并没有消亡,他们依然高举自己的民权旗帜,在总结变法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思想的内涵。他们不再沉湎于就政体变化的角度来奢谈民主,而是将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国民看作立宪政治的基石;不再借助于圣人的权威来宣扬参与政治改革的自觉性,而是直截了当地倡导自由平等,要求树立"新民"榜样,阐明了国民参政意识对于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中民权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18.
吴汝纶虽然在某些具体主张上与维新思潮不谋而合,甚至有超越维新思潮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分析,吴汝纶与维新派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吴汝纶属于维新派或者吴汝纶赞同维新变法的判断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所谓“维新方略”,是指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而采取的政治手段及策略。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短短的3年间,维新派先后采取了:上书皇帝,打动圣衷而变法;开学会,“合大群”以挽世变;办报刊以“开绅智”、“开官智”、“开民智”;兴学堂以培养变法人才等“维新方略”。对此,史学界已作详尽的阐释。而笔者则认为:除了上述方略之外,戊戌时期维新派还曾经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以湖南为中心,设计实行过“腹地自立”,建立变法基地的维新方略。这一计划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却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其他列强也相继效尤,瓜分中国,亡国灭种的惨祸再一次降临华夏大地,为救亡图存,变法自强,维新志士心怀“胶东之耻”,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步伐。1897年冬,康有为赶赴北京,递“上清帝第四书”,北京城内再度出现维新变法的热潮。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前后,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却没有奔赴北京,而是纷纷云集湖南。1897年11月梁启超应时务学堂之邀,离沪抵湘。1898年2月,谭嗣同也离开官场,由鄂返湘。梁、谭二人,再加上在湘的康才常、皮锡瑞、樊锥等维新志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捩,而传统士人的政治关怀多以诗歌形式表现.此一时期诗歌,可分为支持变法者之诗和反对变法者之诗.支持变法者卷入变法的程度有深浅,感情较为复杂,但多对变法失败致以哀怜痛惜之意.反对变法者,其诗带有鲜明的保守立场.相关的诸多诗作,皆带有特殊时代新旧杂陈的烙印.其题材与表现手法虽仍沿袭诗史传统,但时人心理渐变,对事件中心人物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均有所改变,对变革开始有新的反省和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