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 ,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 ,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 ,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以建设当代文艺学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省社科联和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佛山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1990年比较文学研讨会于3月28日至31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我省有关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研讨会除了讨论比较文学以外,还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多学科、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现将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概述如下: 一、中外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外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由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刘芳 《天府新论》1994,(4):50-55,43
胡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得失及其历史启示刘芳胡适一生经历复杂,涉猎广泛,著述颇丰。然而,其主要事业是在文化思想领域,特别是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终生为之著书立说,施教讲演。应该看到,胡适的中西文化比较观是在前人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  相似文献   

4.
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原则曾志,孙福万我们曾就中西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必须着眼于动力学的视角,即从两种相异的存在论的立场考察中西文化的起源、嬗变机制和可能内涵诸问题。显然,这仅只是比较中西文化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缘此而来的一些具体...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李磊明(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代以降,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交互融合,中西文化比较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中心问题。本文力图就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作一简要评述,以期于现实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在切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对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文明交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异质性与变异性也是中国比较文学最为突出的表现形态。变异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更凸显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中国学者提倡变异学,希望在保持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很早就形成了中西文化比较视野,能够以此来认识和评价问题。探索新文化是毛泽东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在试图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探索新文化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充满内部冲突并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变革过程,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上。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造方法的比较,毛泽东选择了最可预计效果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坚信中华民族新文化、人类新文化就是“世界大同”与“民族自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探讨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之道的历史进程,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之道的历史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历程。  相似文献   

8.
张法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23-29
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演化历程,是一个新的问题视域.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命名,到大量出现的中国文学理论著作,都可以看出全球文化演进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在比较的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特点,或许是思考中国文学理论未来可能的走向的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解经学各是中西古典解释学的主体,各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两者在文本性质、解经态度、解经方式、解经原则、社会功能、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意义建构方式、文化影响、学术命运等方面都存在可比性和异质性,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清理和转换中国古典学术资源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周海玲 《天府新论》2010,(1):147-151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编写是从话语分析的内部分析体系走向对文学历史和社会性的外部分析体系,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为本位;杨春时的《文学理论新编》则建立了主体间性的文学理论,以主体间性、文学的超越性审美本质构成文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两个版本的文学理论写作凸显了现时文学理论教材写作中的体系冲动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文学理论历史语境上的巨大差异,两本部教材未能贯彻好自己的学术思路,显示出体系建构冲动下的左支右绌。在文学理论的教材写作中,如果真正能够关注到现时的文学现状和生活现状,关注到文学理论本身的观念和概念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文学理论的体系化冲动也许不会变成盲目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与中国文化冲撞激荡,比较中西文化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着近百年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对于这一历史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中西文化比较仍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这里试图对近代中西文化比较史作一宏观的考察,指出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内在矛盾。一、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逻辑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逻辑展开:就研究对象而言,是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是认识过程的逻辑展开。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凸显出特有的"独立性",即文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全源于文学实践,而是具有不同于文学实践的"先验性"。而且,文学理论的"独立性"又是伴随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这一话语逻辑的流变过程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三岸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连环比较古远清80年代以来,大陆、台湾、香港作家和评论家经过多方面努力,已逐步消除过去分离、隔阂乃至相互敌视的状况,开始了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在内的民间文学交流,为三岸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带来了一片新气象。现在三方越来越取得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来,全国兴起了一股对传统文化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的“文化热”.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代表,他曾发表过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文章.研究李大钊的中西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研究文化,而且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有着积极意义.比较中西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地排个名次,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比较,来  相似文献   

17.
周荣胜 《人文杂志》2008,1(1):112-115
关于什么是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学术界目前的看法大体趋于一致:如果说诗学是文学理论的另一种称谓,那么比较诗学则是对文学理论的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的个体性、体验性、模糊性的诗性话语方式使其难以获得理论的传承性,从比较文论的视野看,古代文论不适合现代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学科建制.在建设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时候,东西文学理论都是思想资源,但中国文学理论最终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融通上.  相似文献   

20.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想的普遍性高地,当下的中西比较无法走出西方中心,这意味着中西文化比较的不可能性。事实上,中西方文化"间距"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比较只能以一种"视角性"的方式展开其可能性,"视角性"比较关注中西的价值联系,而不是事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