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跨国公司的品牌扩张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企业的产品竞争正逐渐演变为品牌竞争,跨国公司正运用其品牌扩张战略吞噬着中国市场.文章首先从品牌的概念及其特性展开分析,从理论上厘清品牌的内涵,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跨国公司品牌战略在中国市场的实施办法,最后提出了通过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来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市场开始向品牌靠拢。在这个没有国界和终结的品牌竞争年代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 ,要想与跨国公司一决雌雄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品牌代表企业形象 ,在市场经济中品牌资产成为企业赢利的关键 ,品牌意识是一种价值观、文化观的认同 ,品牌意识正成为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跨国公司大力创出品牌 ,不断提高品牌在竞争中维持产品高价的能力 ,国内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要树立品牌意识 ,制定品牌战略来推动企业经营战略 ,创建品牌、品牌定位、提升品牌知名度 ,最终目标是创造和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 ,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长期增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对中方品牌的"饥饿"策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合作、合资或者并购,切断中方品牌所需要的一切市场营养,使中方品牌在市场上自然消失而获取跨国公司品牌高市场占有的市场操作手段。该文说明了品牌"饥饿"策略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了品牌"饥饿"策略实施的四步曲,从四个方面解析了跨国公司对中方品牌实施"饥饿"策略成功的条件,为我国企业防范跨国公司品牌"饥饿"策略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记者近日在江苏、安徽等地调查时发现,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在千方百计谋求市场分额的同时,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公平竞争、公平交易。这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对纷纷涌入的外国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实施产品品牌战略已成为当务之 急。从索尼等品牌效应来看:产品品牌应该是具体而鲜活的,而中国企业所需的产品品牌的建设,应是如何将消 费者对公司的信任转移到对具体产品的拥有上。  相似文献   

7.
国际品牌本土化策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品牌的本土化。从品牌名称的翻译,到产品的本土化设计生产;从营销策略的本土化,到广告、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跨国公司一步步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消费者所钟爱的品牌。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化的大趋势,相信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市场的品牌竞争态势与民族品牌竞争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在行业进入、合资对象选择、品牌扩张方式、进入后果等方面的特征及民族品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最后从政府、企业界、消费者三个角度研究了振兴和发展民族品牌的竞争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者强调自我和个性需求的追求,市场日益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竞争也由规模实力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逐步转向销售手段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中国的消费市场已逐步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在"品牌消费"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塑造品牌个性,提升品牌竞争力,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已集中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企业赢得了品牌也就是赢得了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的企业、商品大量地涌入中国,这些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便是输出自己的品牌。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创建、管理品牌资产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面对各个行业的强势品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已成为建立品牌资产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市场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 ,中国国内市场出现国际化趋势 ,面临着国际品牌竞争。新世纪 ,企业如何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 ,组织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关系到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选择模式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受国界的限制,国家间的竞争也演变为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各国反垄断政策的调整也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大开方便之门。在我国的国内市场上,国外跨国公司的垄断趋势日益明显;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遭受的反垄断诉讼日益增多,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及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垄断的新特点,从促进竞争和雏护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和完善对垄断产业(或企业)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在产业集群空间生态中,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的本土企业,通过产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获取低成本优势和低价竞争的经济效益。这种从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模式,使得本土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被长期"低端锁定"。基于分工专业化理论及Helpman、Dixit&Stigltz的基本思想进行理论推演和博弈分析,可以发现本土企业在代工过程中,与跨国公司技术差距越大,跨国公司越不打击本土企业研发,本土企业也越不愿意研发;虽然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却存在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自主品牌创建可能性不大。考虑进入中间产品市场的本土企业生产所需的固定成本越小,最终产品市场的需求越大,在中间产品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越强、效率较高就越有可能通过自创品牌获得利润。地方政府主导的"政金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下,企业方和学研方获得协同创新收益相同时,双方的最佳策略是合作策略,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因此,地方政府应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中的本土企业,兼顾"产业品牌与企业品牌"创建,实现产业集群从"外向型"向"内生型"转变,这样可能更加有益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市场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同时也正面临着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和国外证券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应从品牌塑造入手,通过业务品牌和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来构建我国证券公司的品牌。  相似文献   

15.
对品牌忠诚度提升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上升到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的忠诚度上,在一定意义上,品牌忠诚度决定了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建立和巩固.论文阐述了品牌忠诚度的内涵及其作用,分析企业在建立和提高品牌忠诚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品牌忠诚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品牌危机引发的关于品牌维护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竞争经历了产品力竞争———促销力竞争———形象力竞争三个阶段。当今的企业应该注重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以此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而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众多企业先后遭遇危机,中国也进入品牌危机高发期。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不得不思考,企业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品牌形象如何去发展和保护以避免品牌资产的流失,不失去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纷纷把企业内部一些重要的非核心服务业务转移到海外,服务外包迅速发展并成为当前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事跨国经营的新趋势.阐述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对中国企业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生产体系是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环境剧烈变化所做的直接反应 ,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对生产地点和协调生产活动的方式进行全球性最优配置以求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市场日益卷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整个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传统上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融入国际生产体系中去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逐步调整其成长与发展战略机制,建立和形成了子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产业视角出发,在归纳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战略角色的变迁,进而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获得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战略,并归纳出由此产生的产业变迁模型。本文还对中国政府和本土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产业竞争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独资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但另一方面,对中国各种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其中对中国创造业的负面影响有市场结构的不均衡、市场占有率和资本对依存度下降,以及产业竞争力受到危胁等。必须在竞争中促进产业安全发展,颁布新反垄断法,建立适中的市场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控制力,保护国有品牌,从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着手,提升制造业控制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