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中西悲剧的比较看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西悲剧精神加以比较 ,认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 ,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 ,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 ,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精神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实践活动的差异而具有明显不同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文化心理,其悲剧感、悲剧精神因之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从文学发生发展的宏观角度比较,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本质主要体现为西方人诉诸于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本质则主要体现为中国人诉诸于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4.
希腊神话中,有不少表现英雄徒劳的故事,这些以徒劳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初民们无法征服大自然时心态的必然折射,同时也反映出希腊人追求卓越、无限超越以及追求个体自由的民族精神。徒劳行动中的行为与抗争构成了希腊神话悲剧精神的核心,成为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8.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白是个悲剧人物。他生逢封建盛世,却难展宏图,并一再遭受打击,甚至流放,晚景凄凉。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他政治上的悲剧。李白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重感性而非理性,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他的悲剧在历史上很有代表性。后世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塑李白的形象,突出了他的飘然不群而淡化了他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异化方面,但是,无论传统悲剧理论还是现代悲剧观念,即对“悲剧性”的认识,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生存困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些根本问题上,却大抵是一致的;悲剧从古典戏剧文体发展到现代美学范畴,是在美学家或艺术家面临现代型社会形态的困境时对感性生存的本体论位置的忧虑、对个体生存实践的自由意义的探索中出现的;人类历史的悲剧性、人生的悲剧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是永存的,那么作为人类生活审美化超越的艺术就不会失落悲剧的价值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形态更替过程都包含了悲剧性。只有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的悲剧性,并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悲剧意识才可能形成。悲剧意识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在某些人物身上的那种“无为而为”的心理倾向,即某些人明知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失败(实际上也会失败),却仍然锐意去追求、奋斗、牺牲的心理趋势。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困境;二、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超越、应战的精神。西方文化决定了它的悲剧意识表现形态,西方人的悲剧意识表现得深刻、彻底,中国文化决定了它的悲剧意识表现形态,中国人悲剧意识表现得浮泛、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1.
追求和谐正义的社会伦理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当下,中国社会的伦理焦点正从单纯不平等问题转向对社会不正义的关注。同时,还面临着生态伦理严重失序、个体道德责任意识普遍缺失的困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坚持时代性与传统性、本土性与全球性结合的原则,建构基于正义的现代制度伦理和现代生态伦理秩序。深化市场化改革,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13.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而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精神支撑,它的基本要求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和谐、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和谐、自主意识和宽容意识的和谐、传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刘宁 《东方论坛》2002,(5):23-29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古代和谐的审美意识.王国维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思维方法对意境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体现出了近代性的特点.体现了审美标准的现代转移.  相似文献   

16.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伴随着理性世界的转变,人们的感性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所谓的魏晋“深情”。这种以知识分子为情感主体的“深情”,既不同于《诗经》时代原发性的“民情”,也不同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性情”和道家“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天情”,它是知识分子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于天地宇宙中寻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的情感,即人生和宇宙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越之情。正是这种魏晋“深情”,把中国诗学引向强调“神与物游”和“情景相生”的抒情道路,并深深地刻上了宇宙情怀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怜悯恐惧。怜悯恐惧源自西方人对历史公然蹂躏人伦的心灵痛苦。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表现为悲伤哀怨。悲伤哀怨源自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肉体磨难。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始终不渝地担当着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劝诫人心、实现社会互助互爱、和谐温馨的道德理想,始终坚守着人道必上通天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终极理想。因此,中国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始终是悲伤哀怨而不是怜悯恐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