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统一的,离开了现代性的历史境遇,民族精神的构建将是抽象而无力的。民族精神的构建,其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而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则是知识体系与认知旨趣的再生产。知识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构成关系。以知识学的视角思考与构建民族精神,使其为现代人格及现代性本身提供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价值理性基础,也许应该成为构建民族精神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2.
启蒙心态作为现代性与先进性的代表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已经成为一种与儒家传统精神价值共同影响国人的意识形态。但启蒙心态并不适用于对儒家传统课程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对儒家课程思想进行现代转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文化方法论为方法论基础,重振课程研究主体的启蒙精神,需要发掘儒家传统课程思想的伦理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自觉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前提.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用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话语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上重新出场.这一重写、重构的理论创新,关涉方法论自觉,进而关涉文化立场与文化态度的转变.整体性继...  相似文献   

4.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庸方法论对我们民族构筑了一个思想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共同的、共通的文化精神基础 ,形成对中轴线美感形式的认同 ,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映。中轴线在图形构成中广泛应用。在正视自己民族求同特质的形式美的同时 ,要丰富中轴线美感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其本质的要求。它的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襟怀,乃是出于对人类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和理性地遵循。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先进性和广泛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创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就必然与民族精神有类似性,它们在"人本主义"思想、和谐思维方式、社会理想和真理检验标准等方面具有类似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解除了文化上的困境,提供实践上的基础和思想上的指导。反过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便利和精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提供适合的土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高素质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哲学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王船山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王船山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君子精神,核心内容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思想灵魂是文化开新。每一个文化人都应当树立君子精神,通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开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内容,但是缺乏对文化哲学视角下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韦伯将理性精神置于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文化哲学视角下揭示了资本主义何以在西方确立,从而在工具合理性的基础上揭示和诊断有关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又借助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内容从文化哲学角度作了进一步扩展,从而挖掘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借鉴传统精神文化是引导公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具有借鉴的必要性。儒家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维度的和谐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借鉴的可能性。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社会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吸收儒家和谐思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一些大众传媒为吸引“眼球”,粗制滥造出不少媚俗、庸俗、拙劣的选秀节目,极大地污染了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中国红歌会》的成功举办,在一定层面上唤醒了迷失在现代性失乐园中的民众,红色旋律如同一股红色旋风,催生了民族精神的回归,得到民众极大认可和支持。文章试图从民俗学视角,探讨《中国红歌会》成功背后的精神、文化因素,凸显民俗文化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坚实的唯物史观理据和丰厚的唯物史观意蕴:“生命至上”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举国同心”内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合力理论;“舍生忘死”既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也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科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要义和方法要求,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命运与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展现。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令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造成的文化殖民主义正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内质。为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联合海峡两岸的同胞,挺胸昂头,理直气壮地去夺取诺贝尔奖。早日获奖,力争多获奖,有助于尽快扭转我们弱势文化的现状,是谋求重大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人们的民族气质、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气慨、民族情操.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革命的和科学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朝鲜(韩)民族的来源主要有几种说法:西伯利亚的阿尔泰民族、东夷民族、百越民族、北狄民族等。从历史上看,朝鲜(韩)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现代朝鲜(韩)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表现为文化心理一致的共同体意识、敬重祖先的家族意识、对文化传统引以为豪的自觉保护意识、与众不同的独立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开展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是增强民族自觉、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努力超越文化交往中的“围城”和比较研究中的误区,确立科学合理的比较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从源头异同、民族精神与民族国家关系、民族生存基础、基本内容与价值组合等方面比较英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开放心态,加强民族精神的交流与融通。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十八大用24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要求。文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理解和阐释: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土壤和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这两种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点;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步伐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