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纪念。我是“一二·九”的参加者和目睹者,回忆这场爱国运动的历史,对明确当前面临的历史任务以及肩负的重担,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世界现代历史上具有转折点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一直是我国史学工作者关注和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76至1990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文章200篇以上,专著与专题资料(包括台湾李云汉先生编:《九·一八事变史料》,1977年出版)10余部。现将研究状况及其成果简述如下。一、“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及其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十、长征中,刘少奇是何时被派往北方局的?他与“一二·九”运动有无关系? 今天中午有人问,刘少奇是否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我说,二万五千里长征刘少奇同志一步也未少走。一九三五年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他是政治局委员,他参加了的。瓦窑堡会议后,决定派他去恢复北方局工作,担任北方局书记,所以,他于一九三六年初离开陕北到天津去,一九三六年三月到了天津。当时“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巳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它继承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和三校严肃认真的学风,在短短的8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曾活跃着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爱国进步青年组成的队伍。这就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这支队伍从学生扩展到工人、农民,从城市走向农村,展开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抗日宣传和组织活动,为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散播到广东全省,为发展我们党的力量和扩大影响,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抗战的烽火中诞生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之后,珠江也立即怒吼起来了。广州地区各大中学校的革命师生,和各界人民一起积极响应和声援这次爱国学生运动。同时,北平等地的爱国青年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对广州地区的学生运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二·九”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只有具体展现“一二·九”运动的整个过程和活动,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深封含义。有些人把“一二·九”运动简单地看作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那一天,这是不全面的。过去认为正确的解释,是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学生反日游行示威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的整个过程,叫“一二·九”运动,即从民族革命的“来潮”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7.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纵论…朱峻峰(i一2) 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及 其基本特点·“·“············……辛向阳(i一7)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沉思 —兼论它的批评者····一田鹏颖(3一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其启示··…胡义成(3一7) 马克思研究分配方式的方法论原 则及其现实意义“一赵学清夏葵(息一2)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审慎态度 —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一蒋德海(匕一7〕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 —为庆祝建党了。周年而作 ······”·”····“·”··…严瑾徐君佩(7一2〕邓小平“科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存在着重关东军,而轻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的倾向。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多年在我国东北从事各种侵略活动而拥有雄厚实力的满铁的参与、配合和支持,关东军是难以逞凶的。曾任满铁总裁和外交大臣的松冈洋右供称:“发动满洲事变是关东军与满铁的共同行动。”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它继承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和三校严肃认真的学风,在短短的8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  相似文献   

10.
尽管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何时问题尚有争论,但弥漫于全世界的硝烟,最早是从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九·一八”事变,实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六十年了,如今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它却能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试就1931—1945年这段历史,提出几点体会,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 解放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一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荒谬”之作。我认为这种观点脱离了历史的分析,有再深入研究的必要。一《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内容庞大,分十章约18万字,另有附件若干。报告书前八章记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与经过。在我看来,尽管其中有些提  相似文献   

12.
一、时间、空间和运动的等效性我在《时间·空间·运动——论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一文中,提出了生产力时间(简称时间)、生产力空间(简称空间)和生产力运动(简称运动)三个基本概念。时间、空间和运动作为生产力经济的三个内在因素,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等效性。即是说,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抽象,在生产  相似文献   

13.
1947年4月23日至5月五日,内蒙古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王爷庙(乌兰浩特)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乌兰夫同志为主席的内蒙古自治政府,以此为标志,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它标志着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制度在内蒙古终结,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史称“五·一”大会。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总结“五·一”大会的基本经验,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开创内蒙古历史的新篇章”意义重大。从本质上讲,“五·一…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15.
吴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1913年 1月出生于江苏武进。 1937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曾参加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毕业后,先后任重庆朝阳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大夏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 1951年全国高校调整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国古代史和史学史双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华侨史学会顾问、上海…  相似文献   

16.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 :期号·页码 )本刊特稿“与时俱进论”初探朱同广 邢亚彬 (2·5 )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与任务李铁映 (6·5 )原创学术空间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王南 (1·5 )论存在的平凡本质张 盾 (2·11)解构“反思”崔 平 (3·5 )从“它是”到“我是” :西方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内在逻辑萧诗美 (4·5 )现代化的限度与后现代化之路王晓华 (5·5 )论发展伦理学刘福森 (6·12 )名家专论全球创新竞争中的中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李京文 (1·13 )西方现当代哲学发展主要趋势论评刘放桐 (2·17)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茅家…  相似文献   

17.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达县地区社科联联合举行“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理论座谈会。来自地区社科研究机构、教育新闻部门的同志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同志联系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座谈了“九·一八”事变的深刻历史教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奋发自强,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18.
评国际联盟在干涉“九·一八”事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迄今,国内的史学著作和高等院校的世界及中国现代史教材,在谈到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干涉“九·一八”事变的活动时,几乎众口一词,无不认为国联怂恿了日本侵略,甚至把国联斥之为“日本侵华的帮凶”。笔者认为,这个长期支配着我国史学界而又貌似无可置疑的观点,并非持平之论,因而大有商榷的必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一) 日本悍然挑起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下简称事变)后,国联行政院于9月22日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紧急警告”:停止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妨碍和平解决之行为;双方立即撤兵。一场复杂激烈的斗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开。毫无疑问,国联“紧急警告”,不仅没有公开谴责日本侵略,反而把被侵略国与侵略国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姜晓萍马凯利(1·1)行政道德建设:行政法治建设之基石张继峰(1·6)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张康之(1·1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研究孙景峰(1·18)简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授予祝灵君(2·1)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7)私营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温州政府的无为与有为王尚银(2·12)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高放(2·16)在制度创新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张锦明(2·21)评美国“学院左派”奥尔曼否定市场经济的观点———兼论市场经济的社…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文学》(1961年版)将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一、远古文学(秦汉以前),二、古代文学(秦汉至1840年鸦片战争);三、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四、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至今),这种划分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古代部分是直得商榷的。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