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是壮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而且含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蕴义 ,它反映了壮族社会的山川物产特点、壮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勤俭修身的生活信条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 ,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对其所隐含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立东 《社会科学家》2006,(Z1):321-322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口语表达形式,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幽默生动,富于哲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歇后语的几种构成方式,如双关,引申等,同时对歇后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西是壮语的主要使用地,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壮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呈现出基础弱、水平低的区域特征。在此从语言可加工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壮族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壮族先民"骆"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及其先民的称谓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骆人、僚人、僮人."骆"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以东汉时期的"骆越"二征举兵反汉最为著名,以后逐步弃用.有学者认为"骆"是壮语山地"弄"、"峒"的衍化,也有学者认为"骆"是壮族先民图腾部落"鸟"的壮语言译等等.笔者认为"骆"是壮族"竹","骆"人是竹为图腾的竹部落,但"骆"后来演化成了一个大的族称符号.从"竹"来解读"骆"的本意,也许会发现壮族先民存在过一个原始竹文化盛行的竹器时代.  相似文献   

5.
覃凤余 《学术论坛》2005,(9):158-163
壮族空间方位认知与表达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相异和相对应之处。相通点:都借用表身体/物体的名词。相异点:(1)壮族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和表达较汉族更具原生性;(2)壮语为内隐型空间,而汉语为外显型空间。相对应点:“左”、“右”指称地域汉语从古发展到今逐渐萎缩,而壮语一直都不兴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壮语地名规范化的原则 :以语言事实为基础 ,遵循外来地名汉译的规律 ,既避免对语言事实的放任自流 ,也避免置语言事实而不顾的简单化做法  相似文献   

7.
壮族人民口头中流传的谚语 ,是壮族语言的精华 ,智慧的结晶 ,经验的宝库 ,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此文着重论述它在做人原则、治家之道和农事经验、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美新 《学术论坛》2006,4(5):175-179
大新土语属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据专家研究,壮语南部方言比北部方言更接近泰语。文章通过对大新土语和泰语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分析大新土语和泰语异同及原因,并探求它们曾经历的古代婚制以及原始信仰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大新壮族和泰族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Tom Swifty是英语中在语义建构上与汉语歇后语相类似,并且在双关幽默方面能与汉语歇后语相媲美的一种语言形式。Tom Swifty的解读涉及到复杂的幕后认知。认知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语言意义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而概念整合理论能从认知的角度很好地将Tom Swifty幽默效果的获取过程动态地呈现出来。该研究不但可以丰富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力,而且有助于我们对Tom Swifty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习语又称熟语。就其广义而论,应该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乃至少数的成语和格言等。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语言简炼的精华,生活哲理的荟萃。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民族在道德、经验和知识方面的小百科全书,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闪动着真理的强光。 俗语和歇后语大多通俗浅显,在口头上使用较多。人民群众在长期丰富的生活斗争中所创造的歇后语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学样式。它不但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朴实精炼、形象生动、幽默含蓄,情趣横溢等特点。它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经诗》中的古壮字和壮语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陀经诗》中有丰富的古壮字,这类古壮字大致可分为直接借用的现成汉字与利用汉字部件构成的新字两类。作为一部宏大的经典古籍,《布洛陀经诗》中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壮语词汇资料。这些词汇不仅有宗教内容方面的,也有日常生活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壮族民歌的翻译整理,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还有的主张改译。主张直译的同志认为,只有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并保存原歌腰脚韵的格律,才能保存壮族民歌特有的风格,意译或改译,必定会把壮族民歌弄得面目全非。主张意译的同志认为,壮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方法不同,语法也有差异,能做到忠实地表达出原歌的主题、意境就很不错了,要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并保存原歌的韵律,是绝对办不到的。主张改译的同志认为,翻译和整理就是再创作,既然是把壮语译成汉文,就必须按汉语词汇的表达方法和汉族诗歌的格律去整理,主张把原歌打碎,而后翻译整理成七言四句头的汉族民歌。  相似文献   

13.
融和、重组与再生的壮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是一种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和、重组与再生的文化。这一文化特色与壮族源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壮族群体遗传中的文化相互易位有密切关系。人的交融是文化交融的前提 ,由于壮族不再是原生的民族 ,因而壮族文化的融和、重组与再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岭南壮族学汉语、习汉文、尚汉俗成为一种风尚。对于一个族源源头独立 ,长期栖居岭南而地域相对封闭的民族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4.
壮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过辉煌,如从野稻中培育出粮食品种,营造出别具风格的子栏建筑等,使许许多多人受益。总之,无论在物质文化上,还是精神文化上,都给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时代即将迈向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一下过去,对于走向未来,是有意义的。本文所说的“那”文化,有鲜明特色。“邵”,即壮语:na,意为“田”和“桐”。最初可能指水稻田,而们,指周围有山的一片田。那,后来便泛指田地或土地。邵文化,即壮族的土地文化,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化。那文化影响深远,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人和俚僚人就已经能够铸造和使用铜鼓。而反映古代壮族先民与自然和社会作斗争、早在2000年前开始绘制的花山壁画,是壮族人民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壮族古代文化中,除铜鼓和崖壁画外,壮锦、陶瓷工艺和麻栏建筑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的曲调非常丰富。壮族民间舞蹈,舞步雄健,感情细腻逼真,有刚有柔,坚毅乐观,有着  相似文献   

17.
我们探讨壮族当代文学,首先遇到的是民族性问题.什么是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怎样建设有真正民族性的壮族当代文学?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壮族当代文学的地位和命运。也就是说,如果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不明显,或者可有可无,那么壮族当代文学就会失去应有的光泽,甚至会使人疑心有无提倡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的壮族约九万左右,其中有八万多人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笔者根据两万年前“西畴”人生息的红河水系,盘龙江上游畴阳河支流的考古发掘资料,并对这一区域百越后裔的土著壮族支系侬人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进行调查,试将早期壮族社会形态划分为:咪弘制(母系制)、布弘制(父系制)、布版制(土司制)三个发展阶段。不妥之处,欢迎指导。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神话。这些神话,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初看法,是古代壮族人民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关于“大气”构成天地的观念古代人类对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奇妙的大自然,具有特别浓厚的探索兴趣。浩渺的苍天,广袤的大地,纷繁的物类,是怎样形成的?壮族先民通过探索和思考,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壮语中向来被忽略了的特别而重要的量词:表示“十里”的phou5(铺)和表示“百里”的a:m6(站),同时论述相关的汉语平话方言、粤方言南宁话的特殊量词“铺”和“塘”,考证这些量词与中国古代邮递制度有关。文章结尾指出认识上述特殊量词在语言调查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