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悲为美”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主客体之间心理距离的调节来达到对悲哀感情的欣赏。这种心理距离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差别、感情亲疏、血缘远近等。通过对心理距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看似奇特的文化现象中,蕴涵着普遍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悲美作为最优先的审美价值取向源于《源氏物语》。小说以悲为美,熔写实精神与唯美倾向于一炉,把风雅、幽玄、物哀等美感特征编织在悲美这一文化网络之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乐论》是古代藏族的主要音乐理论经典,总结了13世纪西藏音乐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藏族古代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对藏族的音乐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乐论》在阐述其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中,表现了“以和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原则,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一般关学规律,反映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宗教和人生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明社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欲望合理化的理论赋予晚明士人崇奢任侈生活的合法性.晚明士人躲避传统儒家以雅正为依归的政教合一的审美风格,表现出“去崇高化”的以华为美、以奇为美的怪诞化颓废审美风格.此种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以士人为表率,视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所压抑的“丑怪”为美之追求,不仅表现出晚明士人独特的审美个性,而且日益播散形成晚明社会性的审美风尚.此种审美风格以消极的方式不断瓦解社会压抑的可能,追求个体性的自由,从而具有个性解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唐代以前以悲为美,这种审美理想在白居易那里得到明显改变.白居易的生命观经历了从悲剧体验向喜剧体验的转变过程,他的关学思想也经历了从追求"审悲"向追求"审乐"的转变.白居易后期极力推崇具有"审乐"意识的闲适美,致使宋代以后"审乐"成为文人的重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8.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审判的重要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中的事实应该是法律事实,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包括立法之法和法官造法。事实与法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者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具有相对性;两者相互影响或相互塑造。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7):85-90
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嗅觉美持否定态度,然而,以怡人的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大量存在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中,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印度佛经相关理论及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中得到说明。审美实践表明,美是有价值的愉快对象,有价值的嗅觉对象同样被人类视为美。中国、印度和西方以香为美的实践和学说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嗅觉美与味觉美的紧密联系。而嗅觉美的典型表现形态——自然花香之美与人造香水之美在人类审美感受和创造活动中的大量存在,也为嗅觉美回归美学研究园地提供了鲜活例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培养和塑造的人才平面化、单一化,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中心",通过锻炼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实施和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出新型的"现代人",必须实现从传统教育的"以知识为中心"向现代教育的"以人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1.
萧涤非乐府研究的最基本观点是 :民间文学为文学史之源 ,由此出发去构建其乐府文学史。而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 ,故以乐府体裁样式之变化为纲 ,以作品、作家为目 ,来展开网状论述。而萧先生的研究风格 ,则体现为以大观小 ,以小见大 ,内外取证 ,感会诗心 ,于平实中见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行天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学博士承担了"采诗"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汉代何以形成"三独坐"机制,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场合--朝会中的特定职责--监察去把握.此三者官阶品级均在中二千石的"九卿"之下,正因为他们官阶秩次并不高,却肩负朝会中重要的监察职责,故需打破常规,令他们绝席而坐,凸显其威权,以利于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执法力度.尚书作为特殊权力中心之参与朝会监察,一方面是在方针政策和制度等更高层面上进行监察,而与专职监察官员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则在原有监察官员相互制约机制上形成行政中枢与专职监察官员的一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三位一体之监察机制,从而更为有力地保证朝会在皇帝的有效监控之下按照既定礼仪和法纪进行.  相似文献   

15.
滑稽美与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的滑稽美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滑稽美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审美特点,同时在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滑稽现象,可以说滑稽美是民间艺术的灵魂。并且民间艺术中的滑稽美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如在造型上的反差错位、动作上的夸张变形、语言比喻拟人、内容上的讽刺揶揄,都可造成滑稽美的效果。所以在民间艺术中,滑稽美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学习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焕然 《中州学刊》2004,(5):103-105
宋人小品画画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意.画家在现实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下,在审美上追求妙得其真的自然美,追求自然生命的气韵,并把这种生命意识贯注到作品中.他们把对象作为传达自己情感的媒介,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渗透,成为他们绘画的主要特征.画家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无论闲花野草、鸟虫蜻蜓、自然山水,都精心刻画,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宋人小品画既是宋代绘画的缩影,也是宋代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4,(12):103-108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汉以前的史学史重新进行思考, 试图勾勒出它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上古史学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 一、前周阶段; 二、西周阶段; 三、春秋阶段;四、战国阶段。文章分别简述了各个阶段的演变和特点, 并对汉以前的史学“自春秋而兴, 至孔、左而极, 及战国而衰”的发展大势作出了论析。  相似文献   

18.
东汉士族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的日趋繁荣,造就了一批文学家族。这些文学家族或由士人累世为官、累世经学营建家族势力而成,或由外戚豪族、素封豪族或皇门豪族培养家族文化传统或习经成为儒家士族而成。相较魏晋六朝,东汉家族文学明显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相较西汉父子两代的文学相承,东汉家族文学却在不断发展。这反映出文学的一个历史进程,为家族文学在魏晋六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试论汉代女性刑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东岳论丛》2007,28(2):147-150
汉代女性刑罚贯彻着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精神。汉代行之于女性的刑罚与男子类似,除死刑外,刑期从一至五年不等,政府还颁行了一些减免女性刑罚的规定。因女性社会地位较低,丈夫犯罪,妻子往往要受到株连。对女性的刑罚体现着封建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黎虎 《人文杂志》2003,7(6):97-104
中国古代外交使节人选从先秦到汉代发生了一个变化 ,那就是先秦时期的外交使节是以“辩士”为主 ,“勇士”(“壮士”)次之 ,而汉代则以“勇士”(“壮士”)为主 ,“辩士”次之。先秦与汉代外交使节人选特点的这种变化 ,根本原因是由于汉代突破了先秦时代的“外交圈”所导致的 ,即汉代突破了先秦外交基本上是在“东亚外交圈”范围内进行的局限而大为拓展 ,而这一突破引起了汉代外交态势与难易程度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