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反理性主义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现代唯意志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基本命题;宣扬世界的本质是所谓“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的唯我主义观点;创立了通过“观审”与“自失”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的直观认识论;鼓吹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和“世界是无”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西方现代派绘画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美学思想,以其悲观主义的特征,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作为批判研究的开始,本文拟就叔本华美学中的“理念”问题作一考察,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相似文献   

3.
唯意志论的抬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显著特点.从龚自珍到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唯意志论的倾向.“五四”以后,梁漱溟更进一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意志论体系.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唯意志论已蔚为一代思潮.这种思潮既植根于近代中国的现实土壤,又以传统思想为历史源头,而后者又主要与王学相联系.相对于程朱理学之强调天理的超验主宰而言,王阳明更注重主体意志的作用.他对意志作用的突出,逻辑地包含着导向唯意志论的可能.他的后学——以王艮及王栋等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即已开始向意志主义迈出了一步.这样,当强化心力与意欲的近代哲学家试图寻找传统根据时,即十分自然地首先注目于王学(包括泰州王学).本文拟从如上视角,对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的演变及特点,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有意志性、有目的性的关系问题,既是困扰着人类实践的重要难题,也是困扰着历史哲学和意志论的“根本难题”。过去,我国理论界一般只是在批判唯意志论或论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时才涉及意志,许多人对意志的认识单纯停留在拒斥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水平上。近年来,有的学者从认识论等角度对意志问题进行了不无意义的探讨,但由于对意志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意志论缺乏深层的历史源流考证与分析,结果导致在诠释和判定意志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志论时,歧义丛生。因而,如实地考究西方意志论从古希腊到马克思形态…  相似文献   

5.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说”如果在解释中是不排他性的,即承认法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而且也承认是非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或者,也是非统治阶级非意志的表现和非统治阶级非意志的表现,那么,我想象不出对这个命题还能有什么质疑。 如果,“意志说”是绝对排他性的,是“唯意志论”,那么,人们就很难不对这种唯意志论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6.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5,3(5):53-56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7.
意志问题既是永恒的人性问题,也是永恒的哲学问题.从当代哲学的语境看,近代知识论意志论及现代唯意志论、现象学意志论等虽都不无意义,但对人的意志的理解最终都带有"抽象性".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意志论实现了对旧意志论的合理超越,它是当代意志论不可超越的视界.重建意志论,特别是系统阐发并推进实践意志论,既是当代意志哲学研究的合理思路,也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身体主体论以物质能动论为前提,只有在将物当作主动者的理论谱系中,才能找到身体主体论的诞生轨迹.古希腊罗马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主体论灵魂美学,身体作为主体的美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代以来,在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那里,从将精神理解为身体的功能,到将身体认作审美的主体,美学在回归身体-主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只有那些关注生存、意志、实践的思想家,才有可能充分敞开身体的主体性,建构出主体论身体美学.叔本华揭示了意志对身体的归属性,这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必经环节.尼采则克服了脱离身体的意志现,建立了感性的、属身体的、以强力意志为导向的主体论身体美学框架,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正式创立者.  相似文献   

9.
关于意志论研究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志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实践难题。能否正确地理解意志,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建构完善的人学理论与社会历史观,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人格修养和决策、实践的合理性。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般只是在批判唯意志论或论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时才涉及意志,时至今日,人们对意志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拒斥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水平上。至于意志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人类其它精神现象是何关系,意志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人的意志的能动性、合理性如何,怎样对意志冲突进行规范,等等,学术界的研究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2)
美声唱法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公认的科学发声法,被世人所接受。在其发展衍变的过程中有一个课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唯声论研究。唯声论在很多时候都被当做一个美学论题来看待,而笔者将从一个声乐演唱者的角度,平和细腻的对唯声论进行进一步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生命意志论评析李朝东叔本华是现代欧陆人本形而上学的开创者。他以生命意志为世界本体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来对抗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以绝对理性本体论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他的生命意志论把哲学言述和关注的中心从理念、实体、思维、绝对精神转向个体生存、生命和生...  相似文献   

12.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企图用暴力来保存旧世界的反动力量。”它的哲学基础主要就是十九世纪末在德国出现的尼采哲学。尼采哲学是一种极端反动的唯意志论,主要是权力意志论,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的反动哲学,如实用主义、马基雅弗利主义等。法西斯主义的鼻祖墨索里尼曾经把尼采、詹姆士和马基雅弗利列为法西斯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近代唯意志论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下半叶,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曾经急切地呼唤能使天地为之动色的“豪杰之士”和“风雷之文”.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沉寂,龚自珍率先以此自许。他“怨去吹箫,狂来舞剑”,给晚清思想界注入了鲜活的空气;尤其是他推尊“自我”,反对天命论,为中国哲学开了人文主义的新路,也引出了唯意志论思潮的端绪.由此决定了龚自珍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即中国近代唯意志论的前驱.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一部美学著作.学术界一般认为,王国维这一著作,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歪曲了《红楼梦》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内容,其中浸淫着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充满着地主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是应该给予批判的.我在细读了这一著作后的感觉却相反.我认为,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察,这部著作应该说是王国维美学著作中最有朝气、最具进步意义的一部.其中自然也有糟粕,有曲说,但也有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有见地的分析.诚然,《红楼梦评论》一文,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叔本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5.
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理解应该在现代性的知识学、价值学、本体论三个层面中全面地审视.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之知识学层面表现在学科独立论、审美自律论、美育自律论等;价值学层面表现在美育他律论、"审美功利主义"等;本体论层面可概述为:主张优秀的审美艺术之境就是一种对生存欲望与意志的超越之后所达到的悲剧之境,以悲剧审美、艺术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的终极之源,以审美之悲剧化人生境界为本真人生样态.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是西方唯意志哲学的开创者和最杰出的代表。除了“意志”这一核心范畴外“,理念”作为“意志”的“恰如其分的直接客体化”,成了他架构在“意志”和艺术之间的一架桥梁,实现着意志的超越与解脱之路。本文分析叔本华的“理念”学说的美学意义,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二、意志的直接客体性的理念;三、理念:艺术的本质和对象;四、理念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17.
《天命的没落》(副题是《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是高瑞泉同志的新作。作者给这本书起这  相似文献   

18.
对经济效果实行分级负责,这可能是医治“唯意志论”、瞎指挥、吃大锅饭、铁饭碗、公文旅行、踢皮球等“痼疾”的一付良药。是不是这样?欢迎来稿讨论。  相似文献   

19.
性爱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论是叔本华哲学的关键环节。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悲观主义人生论,再到神秘主义的直觉论,叔本华都是用性爱欲求来加以说明的。在叔本华哲学中,"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即"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而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征是求生存,故又称"生存意志",为了生存就要生殖,因而性器官是意志的焦点,性爱是种族意志或生存意志的存在方式,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性爱欲求,摆脱痛苦就要否定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中和论的生态生命美学,体现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在作为“国粹”的中国戏曲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中国戏曲的美学追求是一种“乐”的生命情感,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表演要求观众有着深度的生命介入,中国戏曲的线性结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自然展开,中国戏曲中演员与角色是一种评述性的关系,中国戏曲的收场是一种贯穿着“中和论美学”精神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