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花开无声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相似文献   

2.
文健 《华人时刊》2007,(4):46-47
他是一位处在生活底层的平民,却做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从1979年至今,他已默默收留救助了391名流浪儿。如今,他已年过花甲,还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继续着这份爱心“事业”。27年前,他把第一个流浪儿领回家今年61岁的王万林家住杭州市学院路。他原是一家街道包装材料厂职工,2000年因故下岗。1979年冬天,王万林下班回家,在一个公交车站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穿得很单薄,看上  相似文献   

3.
太阳已经下了山,月亮还没有出来。寂静的九虎寺禅院里,外出的师傅还没有回来。为了布置寺院,两位小和尚正在寺院前的围墙上专心致志地作画。  相似文献   

4.
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中经常出现寺院意象。寺院里的“神”和“圣徒”等宗教象征符号被创作主体消解和颠覆,摧毁了神圣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尊严,使“神本位”回到“人本位”,甚至“人体本位”。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迪克     
《流浪儿迪克》在美国是一本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名著,也是作家霍拉修·阿尔杰(1832-1898)“奋斗、成功”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迪克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人。作者通过这个穷孩子的经历,形象地传达了一种美国精神,与信念,这就是:只要有拼搏精神,有勇气,再加上运气,就能够从“乞丐”变成“百万富翁”。本书19世纪在美国出版后热销不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影响人们生活的25本著作之一”。迄今为止,《流浪儿迪克》已被译成2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的销售总量高达5亿多册,被誉为“全球励志小说NO1”。“流浪儿迪克”也成为苦孩子通过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时候有一位财主,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巴地盼望着他能再添上一只羊,凑足100只。一天深夜,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养了一只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  相似文献   

9.
清代广东省衙门档案中一件名为"一间修道院的财政账目"的档案,实为未知其名的寺院的财务档案,其中的财务记录体现了道光三十年该寺院以经忏为主的寺院经济结构。档案中的敦仁馆与光绪五年广州爱育善堂管理的敦仁馆实为一处,这为证明该间寺院有可能为长寿寺提供了证据。此件档案所反映的是晚清广州佛教寺院经济的一个片段,敦仁馆经营权的转让也反映了组织薄弱、经济匮乏的寺院和僧人在慈善事业中参与度的降低乃至缺位,更是佛教寺院社会功能变迁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8,(Z1)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有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一个年轻人经过千山万水跋涉来到森林中的寺院,请求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收他为徒。住持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真要拜我为师追求真道,你必须履行一些义务跟责任。"我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和责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你必须每天从事扫地、煮饭、劈柴、打水、扛东西、洗菜……的工作。"我拜你为师是为了习艺正道,而不是来做琐碎的杂工、无聊的粗  相似文献   

12.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前,作为大五明文化之一的藏医学基本上是在藏传佛教寺院里修学和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藏医学逐渐走出寺院,走向社会,走进民间,从神圣走向了世俗,从而使藏医延伸到教育、研究、卫生、保健等社会民生的各方面。藏医学从价值取向、采药制药、诊断方式、修学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4.
王波文 《社区》2008,(4):42-44
年少时,他曾离家出走,四处游荡。中年时,他曾因诈骗入狱4年。他一直觉得自己活得“没有尊严”。一次他对流浪儿的偶然救助,使他感到自己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长达20年里,他总共收留救助过400多名孤儿和流浪儿童,他因此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15.
半便士     
少年犯教养所600个男孩当中,大约六分之一只有10-14岁,小男孩们其实都有着寻求爱的本能。我便是在这里工作。其中有个叫“半便士”的小男孩,快12岁了,来自布罗姆芳汀,是那些小孩中最健谈的一个。他说他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他有两个兄弟和两个姐姐。可是,在“半便士”的档案里清楚地记着,他是个流浪儿,没有任何亲人。他从这个家里被带到那个家里,最后学会了偷窃。通过书信备查簿,我发现“半便  相似文献   

16.
有一家寺院,住着一群和尚。他们每天砍柴、挑水、种田,过着清贫的日子。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寺院,要求剃度为僧。根据寺规,寺院应该收留这个一心向佛的人。他是一个结巴,说话十分费力,方丈就不想度他为僧。这个人意志十分  相似文献   

17.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相似文献   

18.
藏族寺院经济是藏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藏族古代和近代社会里,寺院经济始终成为其 社会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影响着藏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寺院形成集团以后逐渐发展为主 宰藏族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并发挥了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本文试对藏族早期寺庙经济的出现 和其对以后藏族社会的影响作一简略的分析,以求同行专家指教。 一、早期寺庙经济出现的背景 青藏高原上的佛教化运动一开始就有其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为以人力、财力和物 力为基础。这种消耗财物的佛教运动在青藏高原显得更加突出。因此,藏族寺院的经济行为 几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  相似文献   

19.
像农夫插秧一样,后退正是向前。——题记唐代著名的惠宗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出外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  相似文献   

20.
不是每个人都在帮她,但帮她的阵容却是地球上最精锐的队伍。这个时代还有童话吗?像白雪公主获救或者流浪儿变成亚瑟王?很久没有了。这是个实用主义世界,人人信奉汗水和知识,成功就像齿轮一样,一个动力被传动到一个轴上,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