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经历了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威廉·科贝特目睹了工业革命的复杂变迁和给乡村及城镇带来的极大变化。他敏锐地观察到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英国,社会矛盾也相当突出。科贝特办报撰文,针砭时政,宣传议会改革,尤其用13年的时间对不列颠岛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用期刊随笔的形式发表了系列文章,后汇集成著名的《骑马乡行记》。《骑马乡行记》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尤其是乡村农业生活的流弊,对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批判,他的文字中常常出现“古老快乐的英格兰”,流露出对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守望和眷念,反映出工业化来临后英国文人对现实的不适和调整。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 Great changes typically call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British. It means not only the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economy, but also the overall social changes. Living in this century, William Cobbett witnessed the complex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both the countryside and town.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He keenly observed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as many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British. Cobbett sponsored newspapers and wrote lots of political papers, appealled to parliament reform, above all, took a comprehensive trip to investigate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13 years. He wrote down his experiences into the periodical informal essays, and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them in 1830 as a book named Rural Rides which revealed the social problems of England in the early of 19th century. His words often occurred in those papers such as My old merry England, from which we can find his nostalgia to the pro - industrial society, an emotion typically among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scholars.  相似文献   

2.
柳得恭是朝鲜北学派主要成员之一,曾三次出使中国,著有诸多使行作品。在1790年与朴齐家一同以书状官的身份随问安使团赴热河行宫后,咏其所见而成《热河纪行诗注》,该作以诗为主而又自为之注。柳得恭以崭新的文化视角观察东亚文化模式中的维持与变革,对东亚格局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对新文化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院长的十二月》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对贝娄的小说《院长的十二月》进行解读,从大众传媒与权力的合谋及大众传媒对真实的解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贝娄在小说中对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技术恐惧是现代技术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科技社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从启蒙的辩证发展来看,技术恐惧渊源已久并具有内在必然性。《启蒙辩证法》把摆脱恐惧、成就主体性作为其启蒙批判的中心线索。启蒙的辩证发展蕴涵着恐惧的演变逻辑,从自然恐惧到技术恐惧,既是启蒙的必然结果也是启蒙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启蒙精神在使人类摆脱自然恐惧之后陷入技术恐惧,消除神话的同时编织了技术神话,在自然面前彰显的主体性沦为技术的附庸,创造技术帝国把人类导入新野蛮时代。技术恐惧治理需要改变传统启蒙理念下工具理性的技术定位和资本逻辑锁定的技术创新路线,需要再启蒙。不同于传统启蒙精神,其目的不是要根除技术恐惧,而是要正确看待技术恐惧现象,学会在恐惧中前行。  相似文献   

5.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行书简》可谓《湘行散记》的创作“底本”,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衍生关系,却分别有着“即时记事”和“延时创作”的不同写作特征.《散记》中呈现了临对不定性命运“固执”担当、求取生存的边地水手形象,却与最初“书简”的陈说颇具差异,体现出能动的建构性.《湘行书简》记存了沈从文还乡途中对湘西生命由怜悯到敬、爱的情感更变过程,《散记》中的边地水手则是这一过程中逐渐孕生的生命观影响下的文本“构象”.“构象”过程体现出沈从文希望以原乡生命力补济现代文明的文明本位与现实关切.他的生命观可以被视作一个以“命运”、“意志”为边际二维的复调、动态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7.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老舍依然沿着自己的创作主题,继续关注着国民性的问题。在其短篇小说《柳屯的》中,他批判了国民性中的骑墙哲学,并对与此相联系的明哲保身、看客等心态进行了揭露。同时,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被"立"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暴风雨>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传奇剧,<收藏家>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福尔斯的第一部小说.两部作品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女主人公米兰达都被恶人觊觎并囚禁,但他们的命运和处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两个米兰达生活的不同环境、遇险后的不同的处境、遭遇到的恶的势力、爱情的经历的比较,来勾勒出莎士比亚笔下仙境一般的世界和福尔斯笔下的地狱般的世界,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痛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行"字出现次数较多,其意思有差别。《论语》中用"行"字的"做;实行"意义的地方较多,大概有26处,此外还有"行走"义5处;"行得通"2处,"品行、行为"10处;"前往;离去"5处;"外交官"1处。《论语》中的"三人行"的"行"的传统释义存在疑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破窑记》中男主角的命运变化,元代歧视与鄙薄文人儒士的社会现状以及封建儒生们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三个层面分析了王实甫蕴涵于《破窑记》中的愤世与自慰心态,并指出,这种心态是建立在“入仕”思想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琵琶记》一直是各地舞台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虽然缺乏形象化的文献,但后世仍然可以通过《审音鉴古录》等戏曲文本管窥该剧当时的舞台风貌。另外,虽然现存明清时期的各种俗本、昆本、徽本、弋阳腔本等舞台演出本以及《乐府玉树英》、《缀白裘》等戏曲选本的科介提示不如《审音鉴古录》丰富和直观,但根据上述版本之曲、白的内涵、外延以及这些曲、白所规定的情景限制,这些版本《琵琶记》的直观舞台形态应该和《审音鉴古录》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4.
干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搜神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变是天地万物的形态,气变相辅相成存在于物体之中。这些思想,反映了干宝在认识论上较为科学、先进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虽然征引了《搜神记》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书证,但仍嫌不足。其存在的诸如书证迟后、词条漏收、释义不确、义项不全等疏漏可借助《搜神记》丰富的语料不同程度地加以弥补,有利于以后修订。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1993年的“《庄子》与《文选》之争”,反映了五四之后新文学阵营在对新文化的想象、设计与资源选取上所产生的原则性的分歧、分化与冲突,是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一部分。从这场论争出发,联系鲁迅在不同时期对老庄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可以论证理迅对五四反传统立场的坚持,对“历史的循环”的警觉,对古书、古文字的否定,以及对引导青年问题的重视;对老庄思想的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时的薄弱环节。而鲁迅正是在这一点上,弥补了五四的缺失,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离魂记》是关于王宙与倩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元代被杂剧作家郑光祖改编成喜剧《倩女离魂》。两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以及一些具体情节上有所变化之外,大体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同一系统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就会发现,两个作家在两  相似文献   

18.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意象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译著Cathay闻名中外,其中李白的《长干行》英译已成为了经典之作。本文对照《长干行》的原文和译文,从内容、神韵、语气、格调、意象等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庞德的创意英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孔子的后代,深谙儒家之道的孔尚任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对作为儒家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虽然也隐微地寄予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期望,但更多的则是对他们或祸国殃民,或无能救国的批判,而赞扬了被孔子认为“难养”的“女子与小人”的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未来的希望。这不能不说是对儒家政治观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诗》从史学角度解诗,依据世次来定诗之美刺,以史实阐释诗篇内容。作为史学家的吕祖谦将《毛诗》以史证诗的传统发扬光大,或以史解诗,或以诗证史,可以看出吕祖谦的宗毛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