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砚,别称砚台、砚田、墨池等,虽为小器,却透着一股大雅兴。古时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砖砚、陶砚、铜砚、漆砚等。而暖砚,是古人为防止冬季墨汁冰冻而特制的一种有保温功能的砚台。其始于何时尚待考,但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揭示,唐宋时就有了暖砚,特别在我国北方较为盛行,现今所见暖砚多为明清之物。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非常讲究教子艺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砚铭教:宋代大文学家苏武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苏轼送给他一方砚台.他在上面亲手刻有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于,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还表示自己一定不辜负父亲的嘱咐.做一名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清官。遗书教: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52岁时始得一子。晚年得子,他当然十分疼爱,但他从不溺爱,而是经常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儿子长到6岁时,特地做了个小板凳,让儿子站在小凳上洗碗。当儿子长至IJ10岁时,他又准备了一…  相似文献   

3.
名砚趣话     
吴东威 《老年世界》2013,(15):41-41
两年前在一次书法理论学习班上,我有幸结识了佟守义先生。由于都是浸染翰墨不久的书道之人,加之先生酷爱读书、吟诗、练字,举相投,一来二去,遂成了忘年之交。一日,我去他家造访,先生笑吟吟地拿出一方名砚与我赏玩。他说今年回了趟山西老家,花了200多元买了一方端砚。先生指着砚台上的石眼说:“端砚都有眼,颜色紫红色如猪肝为佳。”  相似文献   

4.
《公关世界》2016,(20):127-128
其实端砚最初纯粹是书写的工具,并非一早就成为收藏品。因端砚发墨殊快、研墨不滞、出墨细滑、墨不损毫,深得书写者喜爱,“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唐国史补》)。到了唐中叶,相传一老砚工得到神启,开始在砚台上精刻各种祥禽瑞兽纹饰,端砚也就逐渐从实用品演变成工艺品。此后,岭南人独特的工艺文化赋予了端砚雕琢精妙神逸的风格,加上端砚石质坚实细腻、石品变幻丰富、石材稀罕珍贵,更彰显端砚珍贵,于是官贵墨客、商贾达人争相收藏,端砚鉴藏才蔚然成风。到后来,“家财万贯,端砚一方”的美誉也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5.
砚的雅称     
云海 《老年世界》2010,(20):16-16
砚池 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它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大殿前右侧,有一座古碑《来复铭》.这块古碑刻于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至今已有460年历史.在“十年动乱”中,此碑被砸去4个字,但由于碑厚300厘米,且高大,故未被全部破坏,大部分保存尚好. 来复铭古碑,铭文155字,共9行.字大如拳,碑末镌有“本寺掌教陈思沐手著”.铭文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白石老人比毛泽东年长29岁。解放初,齐白石赠送毛泽东一方青石雕花砚0砚长26厘米,厚2厘米,配有楠木砚盒。此砚原为齐白石心爱之物,曾亲手刻砚铭:“片老真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白石老人本来想以此宝传家,但出于对毛主席的敬爱,逐将此砚赠送。毛主席特别喜爱,留在办公桌上用。  相似文献   

8.
岁寒 《当代老年》2010,(8):22-22
铭,记载,镂刻也。“铭”是指写出或刻出警省自己的文字,如“座右铭”。古往今来,凡注重修身养性、励精图治的名人,无不十分重视其“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霞 《老年世界》2011,(21):44-44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有贬官之意,如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就讲了被贬潮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可以追溯到王国维先生的《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一文,文中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西方秦国文字和东方六国文字。50年代末,李学勤发表了《战国题铭概述》一文,首次把战国文字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两周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六个部分,标志着战国文字分域研究正式开始。随后,何琳仪在李学勤分域基础上,提出“晋系文字”说:“晋系文字内涵相当广泛,不但韩、赵、魏属于这一系,而且中山国、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文字也都属于这一系。”  相似文献   

11.
黄牧甫在篆刻创作路上,承皖,浙两宗,力学赵之谦而印外求印。是清末中国印坛上的一位大家,不但做到印外求印,如三代吉金,两汉刻石,权量镜铭,泉布古陶,他都能吸取到自己的印上,而且他的印章法上也充满了变化。学篆刻者,皆知篆刻的三个要素,“刀法、篆法和章法”,而凡有所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章法上下过很大功夫。黄牧甫的印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认识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2):42-42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砚台制作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朝代依据其文化的不同,砚台的制作造型与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宋代是我国砚台制作行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宋代砚台不仅具有笔墨写绘之用,文人还喜欢将其用作研究赏玩的收藏品。宋代文人会依据自身的情感元素以及诗词绘画等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到砚台的造型设计中,宋代文人为交流彼此的砚台工艺,会将自己制作的砚台与友人分享,对大家的砚台造型进行欣赏品鉴,进而为后人提供鉴赏中国传统砚台工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李毓舜 《老年世界》2010,(22):23-23
曾几何时,我特别关注讣告了。除了留心电视上偶尔出现的讣告外,还刻意在报纸上寻找。我关注的焦点是仙逝者们的享年几何?结果多是好寿数,很合乎民谚“老丧如喜”的说法,虽悲而不甚。有次,我随机做了统计,“驾鹤西游”者享年90以上者两位、百岁人瑞两名、八十多岁两个。近乎“度百岁乃去”者占了80%。  相似文献   

15.
思砚之艳     
雷高林 《老年世界》2014,(19):30-31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因产于古名思州的贵州省岑巩县而得名,是我国八大名砚之一。她具有工于发墨、贮水不于、研汁如油、久藏不臭等优点。在无水时,呵气于砚中,便自出露液,即可磨墨写字,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一块温润欲滴的思砚完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对所有情感的抒发。她跟毛笔、纸张成为文人恋之挥不去的对象。文思来潮,抚摸着她,激起一篇篇热情澎湃,书写人生的美文。从古至今,思砚绽放着其独特的美丽。  相似文献   

16.
《公关世界》2016,(20):101-103
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为黄庭坚《道臻师画墨竹序》所及;二云王维(摩诘)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被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冬于凤翔发现该画刻于石上所推论;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以白居易《萧悦画竹论》“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为证;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一说;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杨薇 《职业》2023,(13):50-52
“云课堂”是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支持各种信息交互方式并兼容会议室、PC、手机和平板等各类终端访问的远程培训系统。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云课堂”环境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能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本文对基于“云课堂”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养生家郑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昨非庵日纂》,内中有一篇《座忘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相似文献   

19.
美丽经济:让美丽脸蛋长出大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吉林铭医在25周年庆典之际,推出了海选2007年形象代言人“美人计”的活动。据了解。此活动一方面是回顾铭医25周年塑造美丽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为实现集中打造1000位完美女人的美容整形计划,同时,还将经过层层选拔全力打造吉林的“12金钗魅力女人”。而选定的形象代言人将获得8万元的年薪、一部本田飞度轿车和全年法国欧维娜化妆品的免费护理等待遇。活动吸引了春城众多求美者,一时间报名踊跃。而随之带来的“美丽经济”话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铭,原是古代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后人或者叙述功德的文字,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体——“座右铭”。据载,我国的“座右铭”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时编订的《昭明文选》中的“座右铭”一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