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都永浩先生撰著的《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单个民族实体从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专著,特别是在鄂伦春族文化系统转换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对鄂伦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  相似文献   

2.
我省鄂伦春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游猎民族,直到解放时,他们的社会形态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家族公社制残余。1953年9月,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从此,他们跨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已经整整经历了40个春秋。  相似文献   

3.
在鄂伦春族由游猎状态向定居务农转变过程中,政府具有举足重的作用,没有政府 的参与、干预和支持,这一转变是无法实现的。历史上两次定居务农实践证明,政府性质及功能发 挥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定居务农的成败。按客现规律办事、走群众路线及全面发挥政府功能的结 果,使鄂伦春族完成了由游猎向定居务农的历史性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4132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在建国初期还处在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主要经济活动是狩猎生产.1953年到1958年的6年期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鄂伦春族定居下来,结束了世世代代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变革. 一建国初,这个民族以游猎为生,主要生产工具是猎枪、猎马、猎犬,以沿黑龙江流域和  相似文献   

5.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普列·阿里格有很多身份:企业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佳木斯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佳木斯市主委……"我是鄂伦春族!"而我第一次见到普列·阿里格,他只用了这样一句话介绍自己。1953年9月,黑龙江省300多户、1303名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结束了我国鄂伦春族世代游猎和"衣靠兽皮食兽肉,‘仙人柱’内把家安"的历史。普列·阿里格家族就身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而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承认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不仅我国各族人民耳闻目睹,而且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事实。就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来说吧,这个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民族,解放初期还保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残余,全民族处在游猎和文盲状态。但解放后的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关怀帮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定居,并建立了鄂伦春族乡,  相似文献   

8.
8月16日,黑龙江省暨黑河市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庆祝大会,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举行。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李文亮、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润儿出席庆祝大会。8月20-21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也分别举行了相关庆祝活动。自1953年大兴安岭鄂伦春人下山定居至今60年来,鄂伦春族由贫穷落后的游猎民族,发展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各民族一起步入了21世纪。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我作为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伦春分组的成员,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托高鲁和讷门高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历史调查。这是当时全国鄂伦春族地区仅存的两个尚未定居的游猎的地域公社。1957年5月1日,调查组从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小二沟出发,经过一周风餐露宿的生活到达托高鲁。8天,我们走了260里。一到鄂伦春族“乌力楞”,就把我们带入了几千年前的古老社会中:那原始的住所——“斜仁柱”;清晨狩猎的枪声;餐桌上的鲜嫩的狍、鹿肉和生肝;入夜萨满深沉的击鼓声;兽皮服装和桦树皮制品.....…  相似文献   

10.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方位知识游猎需要必要的方位知识,否则在深山密林中寸步难行。鄂伦春人白天看太阳辨别方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东西方的中间是南;与南相反的方向是北。夜间观看三星或北斗星:三星在南;北斗星在北。如果是阴天,就要靠观察山)...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有悠久的历史。鞣皮和制作皮制品的工艺极为原始,兽皮制品种类繁多,其上的纹样古朴美观,别具风采。研究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不但可以揭示东方少数民族兽皮制作工艺,也可以揭示出远古时代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基于上述思想,笔者对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现在共有二千四百多人。他们长期以来就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在这个广阔的地区里,过着比较原始的游猎经济生活。解放以前,反动统治阶级对鄂伦春人实行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掠夺,加上长期以来推行愚民政策,不仅造成鄂伦春人社会发展缓慢,文化、教育、卫生也处于落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1993年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就此著文,谈两个问题。 一、“七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6个鄂伦春族村农业总收入已达7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前进。目前,全省鄂伦春族5乡1村大致可分为林、粮、副  相似文献   

14.
世代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嫩江沿岸地区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前,是一个狩猎民族,依靠在原始森林中游猎为生。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鄂伦春族总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1个自治旗、11个猎民乡镇、16个猎民村。  相似文献   

15.
斜仁柱     
本文介绍了鄂伦春族“斜仁柱”的搭建过程、室内布局和建筑特点,指出“斜仁柱”是与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树葬,认为此种葬俗源远流长,是北方游猎民族的古老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室韦人、契丹人等。作者并以此推论室韦人即今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自1953年定居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近40年来,鄂伦春族经济有长足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们:鄂伦春族经济生产主业尚不十分明确,其经济到底向何处发展?因之我们有必要来研究鄂伦春族生产方针的演变,以期能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我们把大家请来讨论鄂伦春族的工作,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前段工作,安排“八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安排做好迎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准备工作。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是历史上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方处在偏远的边疆,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使鄂伦春族的文化不致失传,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部由王立坤主编的《鄂伦春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