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扬州评话小说《清风闸》具有市井小说性质,在中国小说史分类方面,这是一个不受重视、但很重要的类别。《清风闸》成书以后继续演变,演变的力度很大,作品性质有所变化,这反映市井小说不断发展。这部作品塑造了小说史上罕见的市井人物皮五辣子,表现出市井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审美个性。此书还广泛反映市井生活和民风民俗,有多方面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2.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市井小说描绘出本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市井间的风俗民情,也充溢着书画、古玩、文物的渊博知识,有一种文人墨客的雅趣蕴含其中。而那诙谐幽默的语言,滑稽可笑的人物性格,刻画妄伪、抨击丑恶的辛辣讽刺,则使市井小说具有轻喜剧的风格。市井俚语、古语文言齐备,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借鉴了传统的话本小说和说唱艺术的经验,以展示人物命运、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设置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从而形成了雅俗兼具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井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中国源远流长。现代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形式,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叙事,从中凸显出作家浓郁的市井情怀。  相似文献   

5.
贵州作家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此种迹象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既是对此前贵州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又奠定了90年代贵州小说发展的基础,意义重大.本文有鉴于此,特对80年代后半期的贵州小说作一回顾和论述.众所周知,1985年,文学界已经呈现出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态势.各种新的观念、新的手法涌入文坛,以至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批评家们已再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语词来概括当时的文学现象.这一年,不仅以贾平凹、阿城、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民族文化派作家的寻根小说崛起了、刘索拉、徐昆等人的新潮小说也在此时推出,市井小说、纪实小说、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感觉派小说、自称“玩儿”的小说、性小说、乃至不打标点符号的小说等等,都已出现.这股迅猛发展的文学主潮,无疑地与当时掀起的“文化热”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贵州小说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生活,使他们的创作获得了新的超越,并且将整个贵州小说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陈文新 《学术研究》2003,(5):120-123
《金瓶梅词话》的问世标志着人情小说审美范式的确立。《金瓶梅》不仅将叙事世界由历史英雄、江湖好汉转移到了市井社会 ,而且成功地将故事主角由明代部分传奇小说中的才子置换为市井浪子 ,从而使主角的人物定位与人物言行取得统一。但《金瓶梅》人物谱系的多元性也使其人物性格往往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面 ,这就造成了《金瓶梅》自身的不协调 ,并给《金瓶梅》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的一度兴盛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赣方言地区史上属于江南一带。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都市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都市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白话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市井人物和市井心态,创作语言也和当时当地的口语较为接近。小说中反映的一些语言现象在当今的汉语方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言)里仍能找到蛛丝马迹。本文将通过对赣方言几个标记助词的描写,联系近代白话小说语料,证实赣方言与当时的江南方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并且很早就形成了空间意识.叙事的空间性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哲学渊源,概括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小说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行总结.最后简要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言锋 《理论界》2010,(3):138-139
拟话本发展到晚明,在创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商业意识与文人意识融合的现象。作品常常通过以市井题材表现教化主旨,以市井社会为背景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将市民与文人的理想、道德、趣味相调和,将话本模式与文人个性风格相融合等方法,达到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体现文人作者创作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元稹和白居易对"元和体"的评价呈现出矛盾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诗歌等级观念,而"元和体"处于最低等级.中唐文化转型对元白的诗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元白接受了市井文化的影响,"元和体"中流露出市井意识,但他们的文化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文化的观念上,因而对市井文化存有偏见.元白对"元和体"的矛盾还体现在"尊古轻律"上,这与二人对近体诗的片面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作者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使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体现出现代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独异的文本。  相似文献   

12.
杨厚均  胡扬 《云梦学刊》2009,30(1):91-96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经济机会与农民在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机会是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先决条件,与经济自由和制度约束有紧密关系。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化,经济自由程度不断增强,制约经济行为人经济机会的制度约束不断发生变迁,经济机会基本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其自身经济机会扩展存在正向关系,只有给予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经济机会,尽快解除扩展农民经济机会的各种制度约束,才能缓解或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渐趋向新农村的和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5,(4):97-100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个原创性的叙事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构成了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在整体上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生命基调。以“种的退化”为基点,莫言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中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异化表现出某种忧患意识。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和儿童本位观念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迹;它是作者"为己的写作",充满密实堆积的典故,且有着中产阶级的立场,但它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一种政治知识分子写作;作者以"少布"情怀高唱"青春万岁",以"闷与狂"证明着"不老的心态",展现出一种革命青春型人格,却也存在着语言概念化自动化、叙事无故事少细节、抒情狂飙化高蹈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16.
尤冬克 《学术探索》2012,(7):106-110
农民的叙述史,实际就是土地意识的叙述史。对土地意识如何表现、表现如何,实为品评农村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尺度。本文以土地意识为视角,结合现代农村小说创作历史,分析了《白鹿原》在土地意识表现方面与现代经典小说相比所具有的多方长处,指出《白鹿原》揭现"民族秘史"的写作期许与创作成功,关键在于稳准把握了土地意识。土地是圭臬,圭臬是打开"民族秘史"的钥匙,有了土地意识的积淀,"民族秘史"才有了厚重感与沧桑感。  相似文献   

17.
卫慧小说的性爱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慧小说的性爱观体现了性与爱的分离 ,体现在四个方面 :性成为商品 ,女性是消费的对象 ;女性以身体换取需要 ,消解婚姻的意义 ;女性追求放纵的肉欲快乐 ,依附男性的性心理 ;以及性爱的迷乱 ,标榜的另类方式。本文认为其性爱主题不是对男权叙事的颠覆 ,而是回归旧式传统。  相似文献   

18.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家庭的影响及个人的经历使他带有明显的名士风度.名士风度主要的精神内核为个体的独立意识,这也在其小说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它是以小说人物外在形貌上的清新、性格言行上的征放,文采、思想上的才气以及精神气质上的从客来表现的.由此展现了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某些传统精神,并使人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的价值:即新派武侠小说中为人所忽略的思想价值.在以往文学的雅—俗对立的研究模式中,武侠小说常被人忽略,但是,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研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时,还是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于人的独立意识的认同与维护、直面人生的勇气,以及反思正史的尖锐与深刻.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找寻自我的 历程。本文分析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讨论了她对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梁华 《齐鲁学刊》2007,(4):102-104
德莱塞的小说要么以外省人为主人公,要么以外省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上的人与事,显示出很强的外省意识。形成德莱塞小说创作外省意识的原因既有家庭背景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外省意识使德莱塞解构了旧的文学传统,建构了新的文风,也使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