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独秀“五四”时期新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方案 :先进性是陈独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 ;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坐标“反调和”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义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衡派是新文化运动遭遇到的一个重要反对者。二者之所以产生如此分歧是因为他们对传统和新文化 (西洋文化 )的解读不同所致。学衡派强调的是儒家的“仁” ,新文化派攻击的是儒家的“礼” ;新文化派选取的“新文化”是西洋晚近的文化 ,而学衡派看重的是西洋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这种不同的对传统和文化的取向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错位论争。与其说他们是敌对的 ,不如说他们是互补的 ,因此对当年的那一场论争很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健全的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认清我国的文化现状.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辩证地处理好“古今中外” 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论吴宓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一生标举并践行着以人之道德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想,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经典性意义,提出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现代文化思路.在我们进入吴宓文化思想的价值资源时,会发现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价值需要被他所确认和诉求,在他看来“人文主义需要宗教”,“宗教实足辅助道德”.吴宓对待宗教的眼光和态度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宗教观成为他丰富复杂的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向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新文化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重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五四”期间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致,“五四”之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偏离了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宁波港城新文化的构想周金康陈依元建设宁波港城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遵循从历史走向现实与未来,从浙东走向世界的总原则。为此,建设新文化的总体构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留住“昨天”、丰富“今天”、再造“明天”。留不住宁波文化的昨天,丰富文化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8.
徐华  周典恩 《学术界》2012,(8):126-132,288
《信仰的法则》作者创造性地将经济学研究进路应用于宗教研究,注重从宗教自身入手来探讨宗教信仰的变化,为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即宗教市场论.尽管此范式对当代美国的宗教复兴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就清季民初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基督教会及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市场区位”与基督教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形来看,宗教的兴衰并不遵循市场法则.宗教市场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其缺陷主要在于忽视了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因素对宗教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很早就形成了中西文化比较视野,能够以此来认识和评价问题。探索新文化是毛泽东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在试图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探索新文化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充满内部冲突并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变革过程,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上。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造方法的比较,毛泽东选择了最可预计效果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坚信中华民族新文化、人类新文化就是“世界大同”与“民族自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探讨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之道的历史进程,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之道的历史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历程。  相似文献   

10.
试述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双方通过互派使臣、派遣留学生、进行宗教和商业贸易等途径 ,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步入了发展封建经济的轨道 ,并且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变异体”的日本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围绕东西文化的比较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反思这些争论,并从理论上总结其得失,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是很有益处的。(一) 东西文化存在着差异,这是新文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承认的事实,但这种差异的实质何在,对此,他们的认识又大相径庭。概而言之,新文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在文化保守主义看来则是“中外之异”。  相似文献   

13.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4.
我院乔根锁教授的新著《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2004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二章,23万字。该书是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成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对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宗教哲学予以宏观的审视,并通过对藏汉传统文化的比较展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岁月和内在意蕴,凸显了西藏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在结构与主要特征。该书“文化卷”中,宏观地对西藏文化的发展流变、主要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作了整体把握;“哲学卷”中,以西藏宗教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学为焦点,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论和…  相似文献   

15.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6.
现状文化管窥 要建设新文化,首先要对我国文化现状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我所说的文化现状或现实文化,不是“过去时文化”而是“现在时文化”,不包括政治、经济在内。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和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通信看起来是纠正前刊演讲词的错误,实际是另一次精心设计的"双簧信"。以此为契机,《新青年》不仅再次强化其科学主义姿态,而且也改变了前期对宗教基本认同的态度。这次"双簧信",将有关宗教文化的讨论引向深层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关系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一窥新文化建设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尊孔与反尊孔斗爭民国初年的反动复古思潮,是圍繞着“尊孔”问题提起的,它是政治复辟阴謀的前哨战。毛澤东同志指出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的买办文化外,“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經济的东西。凡属主張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們,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他們死抱着以孔子为依归的儒家学說不放,想把半封建文化恢复到原先的统治地位,为封建政治、封建经济服务。当然这种半封建文化又是和半殖民地的买办文化相互依存的。辛亥革命前夜的思想战线,对集中体現封建傅统文化的偶象——孔子,有过一些非議,但却沒有給予有力的抨击。如章太炎引用日本人远藤隆吉的話:“孔子之出于支那,实支那之祸本也”,要算是最尖锐的了。他們虽然反对“孔教”,却采取了保留态度,陈天华認为“如謂宗教必不可无,則无宁仍尊  相似文献   

19.
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诞生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发展的“动力学”基础是人类性崇拜与性禁忌形成的张力。从图腾崇拜到巫术、到神话,原始文化渐趋成熟;神话与巫术的结合塑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原始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表现为科学、宗教、艺术的确立,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表现为承担文化整合功能的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本世纪的最初三、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革故鼎新的转折时代,那么,鲁迅便是这一转折时代造就的一个思想、文化的巨人和天才.再如果说发端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是以“清理旧帐”,即批判和否定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为其前导和基础,那么,鲁迅则是当时致力于此的众多先驱者、奠基者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象征.可以说,鲁迅毕其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心血就花费在对“旧帐”的清理上,其为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民族新文化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及所立下的不朽功绩,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于“扫荡废物”、廓清道路这一艰巨的劳作之中.而对于构成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明及其创始者孔子的批判,则不仅是鲁迅“清理旧帐”所最注重的工作和对象,而且是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鲁迅文化思想及特点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