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俗语词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历来的宋代词汇研究多偏重于对雅言的考释,俗语词的系统研究则相对欠缺.通过选取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词特点及其词义演变原因进行集中分析和深入探讨,可知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的构词方式丰富,手段多样,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变化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再论宋代民间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代民间词散见于宋人笔记杂书、词话、类书和词选集,搜集整理比较困难,遂为历来词论家所忽略;所以中国文学史、民间文学史和俗文学史都只谈到唐代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敦煌民间词。五十年代初,俞平伯先生始提出关于整理和研究民间词的意见。他认为:“严格说来,我们所讲说评论的,只是文人的词,不是‘词’。真的词论必须能诠明词的流行的实在情形,即包括民间的词,不经著录的作品。”他希望“若能够用上新观点来研究自然可以有更多的发见,给词史以一个新生的面貌”。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宋代民间词论略》中,通过对现存作品的初步分析,尝试探讨了宋代民间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点,粗略地描述了它的历史概貌。这篇文章曾引起词界的注意,而且几年之后还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在看来,文中某些论点已显得有些片面,尤其是从市民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来审视,就觉更有必要作一些理想与材料方面的补充了。兹就宋代民间词的都市性特点、它的民间文学特征及宋代统治阶级和文人对民间词的态度等问题,再申论之。  相似文献   

3.
吕升高 《天府新论》2005,(Z1):285-286
<独断>一书,东汉蔡邕撰,是一部记载先秦两汉礼制的札记著作.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兴名物词,对这些名物词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理据方面对这些名物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臆造词即新创造的词汇,是当前进出口商标翻译中越来越常见的一种方式。商标译名臆造词的构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形态、语义和语用四个方面对其构词理据进行探究分析。商标译名臆造词构词,遵循音似性理据、形传神理据、形达义理据和符号映射语境理据。  相似文献   

5.
《老学庵笔记》描写了当时共同语语音共时演变的语言现象,为后人研究语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词汇而言,《老学庵笔记》不仅记载了宋时各地的方言词语,对部分词语的理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记载了许多俗语,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词汇史的研究、辞书的编纂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语法方面来看,《老学庵笔记》记载了新出现的量词,数词"一"的省略和名词词缀"子"和"头",体现了宋时语法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宋代吟咏昆虫的词作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宋词中涉及昆虫的词作很多,但单纯以一种昆虫为表现对象的词作却较少。《全宋词》中的蝴蝶词和蟋蟀词是出现较多的昆虫词,我们选取这两类词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寻宋代昆虫词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言情"的词向"言志"的诗逐渐靠拢,词与诗不再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完成了词作的开拓与蜕变,由此凸显宋代昆虫词在中国词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代笔记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宋代笔记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笔记"概念的界定、"笔记"文献的整理、"笔记"的综合研究、"笔记"个案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些发展,这篇文章对此现状做了归纳述评,并指出未来宋代笔记的研究趋向,以期对笔记研究作一阶段性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清桓 《学术论坛》2006,(1):189-193
郭璞注解《方言》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文章从4个方面归纳、分析了郭璞所解说的理据内容:(1)解说“词的理据”用语;(2)探求词的理据的方法;(3)所释词的理据范围;(4)寻求词的理据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煜词给人总的印象是,极少用典,毫不晦涩,名篇名句流传极广,具有高度的语言独创性.然而,事实上在宋以前词人中,点化唐诗最多、对宋代词人创作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煜,这一点至今未引起人们注意.李煜词对唐诗的点化,均与自身的情调、意境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运化无痕的境界.北宋人普遍欣赏李煜词,把后主词作为创作范本来学习和借鉴,并将点化唐诗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有观点认为宋人对于李煜词批评多于称赞,眨抑甚于推崇,盖是误解了宋人.  相似文献   

10.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主要用于立春和端午两个节日.夏竦的帖子词包含着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民俗风味,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习俗等诸方面情况,从中能够对宋代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夏竦的帖子词不仅数量多,并且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秀丽可观.夏竦在宋初帖子词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开创、开拓之功,更对帖子词的发展和成熟有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实物色彩词"以形象、具体、贴切的特点,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相融相伴,其蕴涵的深层理据则是"取象比类"这一传统思维方式在语言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商标词的语音修辞与音译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就语音修辞在商标词构成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试图通过"拟声"、"音韵"两种辞格现象的研究阐释语音修辞是商标词构成中的重要理据.本文还就商标词的音译优势进行了探索,认为使译词展示修辞色彩,异国文化色彩和情感色彩,并使之具有独用性是商标词音译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宋代节日词研究以《全宋词》中节日题材作品为对象,对宋代节日词的创作情况、文本特征和发展动态作出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考察节日词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特质,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两宋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等深层次意义。当前宋代节日词研究多停留于较为零散、感性的层面之上,亦或以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的先验视角凌于对节日词作本身的探讨之上。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以推动宋代节日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自寿词为生日感怀之作,多作于中年或晚年。宋代自寿词注重对生命历程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体认,呈现出浓重的悲伤色彩,表现在死亡焦虑、功业苦闷和幻灭之悲等方面。宋代自寿词对寿词祝颂本意的反叛和背离,使其成为抒写词人内心隐忧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5.
宋人笔记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对其中很多宝贵的、现已亡佚的易说和易学资料多轻描淡写或略而不谈;有关宋代易学史的著作多写李觏、欧阳修、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杨简等人,极少涉及笔记中的易学资料,因此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宋代易学史,至少不能反映宋代易学研究的盛况。笔者拟通过对宋人笔记保存亡佚易说的价值以及古籍整理、校勘版本的参考价值等方面的浅述,以引起学界对宋人笔记易学资料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冯雪冬 《理论界》2014,(1):147-150
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丰富的新词汇、新意义,增补释词的宋代例证,更正辞书释义失误,使辞书词条设置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提高汉语大型辞书编纂的质量和水平。这里从修订《汉语大词典》的角度,结合以上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宋代笔记语言研究的辞书编纂价值。  相似文献   

17.
联绵词概说     
一、关于联绵词成因的探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缀合而成,只包含一个词素,表达一个完整意义而不能再分割的语词形式。古人把联绵词称为连语或联语,又叫联绵字。连语之名,始见于西汉贾谊的《新书》;联绵之称,肇自宋代张有的《复古篇》。然而联绵词这种语言现象,却源起于上古。在现存最早的典章文献里,就有联绵词的记载。如丛脞、猷裕、明勖、杌(?)、洗腆等,就出现在春秋以前帝王文告的汇编《尚书》之中。不过,对上古文献进行检索的结果,有几个现象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语音简化的因素外 ,人们还应更多地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在词的双音节化进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汉族人民对对称机制情有独钟的民族心理情结 ,及其在双音节化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催化剂和原动力作用 ;现代汉语构词手段的灵活多样 ;短语凝结成简称或合成词 ;双音节化在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和词语运用中的强大魅力。词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不可逆转的内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宋代婉约词题材、内容的私人化特征,决定了其中女性自抒其情的闺怨词对以“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词总体成就的超越。这使宋代的女词人以集体群像的创作形态,为宋代的词学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曹家欣 《学术探索》2014,(9):115-118
宋哲宗绍圣元年立的"宏词科",实际是对罢诗赋、制科流弊的补救。也因其高层次而成了宋代的一个重要科目。中词科后,一般都能委以重任,对士子有较大的吸引力。王应麟发誓考中词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某种意义上,王氏编撰的《词学指南》,一方面是一种忆念,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词科的基本史料,能见出词科考试的具体情形,以及如何应试、写作指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