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美日中小企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政府设立了政府小企业管理机构,开展了小企业立法,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小企业政策。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政府支持不到位是一个突出方面。为了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建议在提升机构级别、完善专项立法、畅通融资渠道,落实倾斜政策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不仅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科技工作进步,并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多项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推动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政策注重事前研究,忽视事中和事后研究,特别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尤其薄弱,可以说目前仍是空白。建立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模式,并加以横向比较,对提高技术创新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世界贸易组织把农业支持政策划分为免于削减承诺的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和需要削减承诺的黄箱政策。目前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 ,应以“入世”为契机 ,加快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国外技术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各国、特别是技术创新型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各有千秋:美国的为“科学—技术—生产”;法国的为发展“竞争力重点园区”;韩国的为“引进、模仿—基础研究—创造、自主性—快速转化生产力”;日本的为“技术引进—消化—再改良—创新”。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的启示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开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了加速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努力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外围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日本产业政策实施的背景、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对其政策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基本的结论是日本的产业政策并非我国所宣传的那样卓有成效,并不是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要素。这样的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政府能力的局限性,启示我们必须加快推动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福利企业税收优惠大幅度下调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双重冲击下,重庆市社会福利企业生产遇到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福利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产值增长缓慢,利润微薄, 相似文献
8.
在WTO协议中,《农业协定》对农业支持与保护问题有着严格的约束。主要反映在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上,包括协定中免于削减的“绿箱政策”和削减范围内的“黄箱政策”,我国必须按照该协定的规则合理调整对农业领域的支持政策。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更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以适应国际要求,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黑龙江省应着重进行对农民从价格支持向直接固定补贴转变并扩大补贴范围,合理减少食物安全储备支出,加强农村发展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法律、财政、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瓶颈,从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植和引导。政府应从创意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融资渠道、财政税收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一系列难点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风险大,农业发展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等。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建立政府的支持政策体系外,还必须建立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加快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的政府角色和国外研究经验,梳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发展现状,针对中国政府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相关发展动向,分析其责任促进政策的特点和若干问题。鉴于此,结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角色,立足于中国政府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政策角度,从完善制度化建设、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设立权威管理机构、完善激励为主的措施四个方面提供对策建议。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落实以及管理模式等尚不健全,国内针对性研究薄弱,对政府工作的开展指导意义不足。因此,聚焦政府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问题,可以为中国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育支持政策是由多重政策工具组成的政策群,其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单一政策工具的效力,同时也受到不同政策工具间衔接与组合的影响。在我国亟需构建“三孩”配套生育支持政策的背景下,通过对生育支持政策工具运行逻辑的理论解析和韩国生育支持政策失灵的现实镜鉴,结合我国制度情境,从明确生育支持政策的综合性目标、关注政策工具的差异化效力和组合效果、营造生育友好型政策环境三个方面为完善我国的生育支持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政策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性。本文回顾了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指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要理念,最后指出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企业有着极强烈的股票上市融资的冲动,而今日的美国股市,股权融资几乎成为了一大忌讳。这种忌讳在于美国新股发售导致股价下跌,不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也不利于最优资本要求排斥外部融资市场厌恶综合症,导致一再推迟新股发售。通过中美企业股权融资的比较研究,探讨我国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及筹资方式时得到的几点有益的启示。即我国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融资结构,保证公司持续增长。2.适度负债,是企业价值提升的理想途径。3.发展债券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扶持与科技型企业家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技术力量导致全球经济、社会、观念的剧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我国产业结构能否迅速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否迅速成长壮大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下世纪的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尽快形成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自从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陆续制定并实施了“星火”、“火炬”等8项国家计划;推行研究项目合同化管理及技术开发型研究所的企业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变迁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旨在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的反垄断法也正在加紧制定之中.如何合理高效地执行反垄断政策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法学概念,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美国一百年来的反托拉斯政策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其实施效果,并据此得出对我国今后反垄断具体实施的目标、基本原则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日美两国企业文化各具特点。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理性主义企业文化与日本的灵性主义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规范趋向互补;管理理念相互渗透;用人之道相互效仿;领导方式相互借鉴等。日美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融合要在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更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核心;企业文化融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障碍:一种产业组织学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 ,对我国技术创新在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三大障碍 ,即市场结构障碍、企业行为障碍和经济绩效障碍进行相对系统的分析。同时将技术创新纳入SCP框架 ,并结合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内容 ,提出消除技术创新障碍的产业组织对策 ,希望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种相对系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创新模式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比较研究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创新模式 ,实证分析了三地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功能定位上的异同。本文认为 ,三地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在政策操作层面实现制度创新 ,也就是要构筑健全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即创造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塑造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积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以及建设科技创新的组织载体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