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国家这一较大范围的人类组织形式代替了此前的氏族集团之后,人间校初对氏族集团的依恋、热爱之情,便转注到新生的国家组织形式之上。但是.由于客观的限制,人们对“国”的早期认同和热爱意识是极为朴素的.大多体现为忠君思想。我国先秦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国家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200年,即夏王朝的建立之时。但是.当时人们生活范围并不确定,具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性质,‘因此,“国”以及相应的“疆”“域”等地域的概念尚未出现。直到商代盘庚迁都殷地之后,有了较为稳定的、广阔的疆域,“国”的…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忠君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君思想作为中国封建臣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近代受到了民主意识的一次次强烈的冲击并逐渐走向消亡。然而,曾是民主意识较早觉醒者,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康有为,他的这一思想却仍牢不可破,至死未改。这是一种奇怪的也是必然的现象。一、作为一种封建...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忠君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继承传统忠君思想时,很多人由此而波及孔子,这是很不公允的。孔子并不赞成对君主一味地忠,其言下的“忠”往往属于一种伦理范畴,其行为甚至和“忠”的原则相违背,有必要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评岳飞的忠君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肯定岳飞功大于过的同时,批判了岳飞的忠君思想,指出“忠君”与“专制”是互为表里的,绝对服从君主个人意志的忠君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临汾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6篇。我刊特邀请四位屈学专家从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盛会的学术概貌。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13篇论文的提要,以飨同好.各篇提要,均录自会议印发的《论文提要》,其中两篇因原文太长,本刊作了部分删略。  相似文献   

6.
<正> 王船山以君臣为大伦,为明朝君主奋斗到最后一息,说明——在明清交替的社会大变动时期,王船山的以君臣为大伦的忠君观念,成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核.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为明朝君主呕心沥血直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王船山看来,要解决社会由乱到治的问题.关键在于臣民必须忠君,在于严格地维持封建宗法君臣的关系。因此,不管君主坏到何等程度,臣民只有救君失误之责任,而无咒君、辱君甚至反君之道理.就是说,即使是暴君在位,也只能听其自亡。他说:  相似文献   

7.
<正> 在孔子研究中,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意见比较的少了。然而,具体到对孔子忠君思想的研究上,情况却有些不同。一种意见认为,忠君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特殊利益,要对它进行彻底批判并与之彻底决裂。事实上,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我以为有加以重新探讨之必要。说到孔子的忠君思想,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还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都是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态度去加以具体分析的,不必一下子就宣布“决裂”,宣布对某种思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有举贤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提出“选贤与能”的主张。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多有这种思想。而西汉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这种举贤任能思想最为突出。首先,他非常强调贤才的作用,举出禹兴桀亡、汤兴纣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 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五卷十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忠君思想之衍变及汤剧皇帝形象万斌生汤显祖,作为一个封建官吏和地方阶级的思想家,忠君思想构成了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侧面;然而,作为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伟大的人民剧作家,汤氏的忠君思想与一般封建官僚相比,又有着他的独特性。汤显祖的忠君思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殷都学刊》2009,30(1):71-7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誊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杜甫写诗,善用倒装句式。杜诗中倒装句式数量之多,形式之繁,是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可比拟的。倒装句式大体可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情况,简单倒装句式,杜甫用得非常多,例如: (1)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王命》) (2)无名江上草,随意岭上云。(《南楚》) (3)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4)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玉台观》) (5)内分金带赤,思与荔枝青。(《赠翰林、张四学士垍》)  相似文献   

12.
杜诗讲稿     
一 秦州詩風格 杜甫在秦洲寫的詩,集中在五言律,給人以一种新的風格之感。这种風格,应該是关塞詩所特有的。杜甫后來到夔州后曾有著名的詩句道:“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赋动江关。”杜甫的秦州律詩确乎就是杜甫生平最蕭瑟的詩,应該是受了庾信的影响。杜甫一生最后的一首詩又會說他“哀伤同庾信”;(“風疾伏枕书怀”)  相似文献   

13.
杜诗讲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 我们分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怀五百字”。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太大了,是划时代的現实主义的傑作。詩寫的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月——十一月的事情,共时这个統治主正在“幸華清官”,同楊貴妃一塊兒。杜甫因为他的家寄住在奉先,他从長安动身到奉先去,第二天清晨經过置山——華清官所在地,受了非常大的刺激,真是悲憤填胸,大約就在到家后  相似文献   

14.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15.
杜诗管窥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意钟老柏青,义动修蛇蛰.《详注》曰:“意钟青柏,言交情长久;义动蛰蛇,言豪气激发.此正可方鲍叔处.”按:自“千载”以下六旬,虽叙交谊相投,但须注意送程还乡,乃全《诗》主旨,否则不免有违《诗》意.考“千载”二句,言已得交程氏,如管仲之遇鲍叔,非同寻常;“意钟”二句继之,上句承“末契”,言我等意之所钟,有如青柏长久至老,下句赞程远程还乡,有如修蛇之蛰居,乃是义举,因而为其所动.“若人”二句,言  相似文献   

16.
杜诗琐语     
<正> “盗贼”的概念在封建社会里,人民被迫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就诬蔑他们为“盗贼”。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在他的眼中,一般地说来,凡是有损于唐王朝的行为,不管是外族的入侵,或是内部的叛乱,他都坚决反对。杜甫的世界观充满矛盾。他既要维护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各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他以自己超人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成功地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统治的英勇斗争,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会建立如此伟大的业绩,并提出他那脍灸人口的哲学政治理论,是与他那丰富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杜诗札记     
<正>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恰恰一词,不少注家都训为莺啼声,实则莺啼之声流丽婉转,与恰恰之音大相迳庭。﹝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引《广韵》训为“用心啼”,近人高步瀛不同意其说,谓“用心啼殊不成语,仍以解作莺声为是。”今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实即本《猗觉寮杂记》之说。唯清人施鸿保《读杜诗说》谓“……此言独步之时之处,适当莺啼。恰恰者,不一时不一处也,当亦方言,今尚云  相似文献   

19.
杜诗管窥     
《杜臆》云:“公凡单咏一物,必有所比.此《诗》为肃宗作.天运初回,新君登极,将有太平之望,秋斯近而月影清也.然嬖幸已为荧惑,贵妃方败,复有良娣,入河而蟾不没也.林甫、国忠弄权于前,辅国、朝恩又继于后,捣药之兔长生也.所以只益丹心之苦,徒增白发之明.今干戈满地,月当无所不照,休得止照国西之营,谓比营土便能戡乱而可以无忧也.时官军营于长安之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而李、郭等以六十万众溃于相州,当在此时,公盖有深虑焉.”《详注》引张(纟廷)曰:“蟾兔以比近习小人;入河不没,不离君侧也;捣药长生,潜窃国柄也;丹心益苦,无路以告也;白发添明,忧思致老也.故结言休照军营,恐愈触其忧耳.当时寇势侵逼如此,而近习犹然用事,何时得见清平耶?”《心解》云:“对月而伤时也。二载闰八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苏轼研究中,不少人认为苏轼的忠君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甚至把苏轼说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忠君主义者”。对这种观点需要加以分析。应当承认,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苏轼确实具有儒家的忠君思想:但这种思想在黄州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乌台诗案”使他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又使他几乎不能生还。统治阶级的残酷的打击迫害、长期贬谪的痛苦的生活现实教育了他,使他逐步改变了对封建君主所抱的幻想,在思想上与统治阶级发生了明显的背离。本文即试图通过对苏诗中若干典故的分析,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诬以“包藏祸心、怨望皇上、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