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技术创新,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甘肃省位于中西部地区,长期发展的是资源经济、农业经济。在过去,这种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体现了比较利益原则,发挥了比较优势。但近二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需增长缓慢,内需不振,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甘肃省整个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比较劣势,工业经济滑坡,传统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位次后移,行业亏损严重。严峻的形势表明…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务的活动目前已经渗透到工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科技,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调节经济起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既保障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又促进了微观经济的稳定。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这就是,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另方面,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能及时用经济补偿办法来弥补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正是这两方面的组织者。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为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商品经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保险也应努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与改革配套。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因为有“大锅饭”可吃,许多企业似乎不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业食品工业综合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已掀起了高潮。即将实行的变革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将实行的变革是以《捷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为依据的。《原则》提出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对各部门实行统一的经济条件的要求。这主要有:统一的工资税、统一的利润上缴,统一的生产基金赢利率。在农业经济体系结构中,考虑到了历史上形成的农业生产与其他经济领域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这样一个特殊性。随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这些特殊性的意义逐步下降到目前这样的程度,使得有可能首次实行经济体制的统一原则。从1989年1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学家》1984年10月2日报道,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森六雄最近在题为《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文中指出,中国2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能够实现。1982年9月,中国公布了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计划。在日本也有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和是不可能实现的过高指标这样两种看法。作者认为这种程度的增长是能够实现的。20年翻两番,和池田内阁时代10年把收入翻一番  相似文献   

5.
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陷入困境,而这却是在合理地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连续7年高速度发展之后发生的。将问题的症结仅仅归咎于农业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表明,造成中国农业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倾斜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欲摆脱农业困境,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变革产业关联政策,寻求和建立起新的能够使工农业结合起来并促进农业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乔榛 《求是学刊》2008,35(3):58-61
本文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探索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创新问题.通过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学资源.发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确实具有发展经济学需要的丰富材料.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经济学创新具有突出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农业技术设备落后。做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农业,从建国后到今天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每个时期无不提到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它当做指导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思想,放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中突出地位。 1958年“大跃进”失误和“文革”10年动乱的破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曾经遇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进一步深刻地阐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更加被人们所接受。在党的这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摆脱一大二公体制的羁绊、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超常规增长和趋于新的徘徊的历程。认真总结十年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深化对农业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从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考察农业经济面临新的徘徊的原因,探索摆脱徘徊局面的途径,对于掌握指导农业的主动权,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文忠 《唐都学刊》2006,22(3):67-72
中国农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与加入WTO后,面临着制度建设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农业建设很长时间内主要是依赖政策来调整,与国家法律和外部制度环境存在差别,如何依法治农,确立中国农业经济立法价值,对新的历史时期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立法中,首先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增长与公平兼顾,克服农业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拒斥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 1988年下半年以后,全国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干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也不例外,同样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局面。主要问题:一是宏观管理失控,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导致1988年消费品市场供需缺口由年初的10亿元扩大到年末的28亿元。全省全部结余购买力累计相当于一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已达到119亿元,尚需  相似文献   

11.
孟加拉国建国已经十四年,历届政府都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各异。1982年3月艾尔沙德接管政权后,即着手进行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精简中央机构,下放领导权,调整行政区划,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乌普齐拉的行政权力。与此同时提出了十八点施政纲领,调整了工农业和财政政策,实行紧急控制人口计划,制定并大力推行以优先发展农业,争取粮食自给为主,相应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具体战略指标和指导方针纳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80—1985)。艾尔沙德政府当前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末当印度和中国先后走向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时,两国经济都处于千疮百痍和困难重重的境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五十年代初,两国都属于落后的农业国。1952年农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827亿元中占56.9%,在全国总人口57,482万中农村人口占87.54%。1950—51年度农业在印度国内净产值883.3亿卢比约占59%,在全国总人口约3.6亿中农村人口占  相似文献   

13.
二元经济与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落后国家工农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不仅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理解成一个工业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而且理解成一个工业不断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以此来保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廉价雇佣劳动者。其次,本文在阐述传统农业改造时指出,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具有与工业现代化同样的吸收作用。最后,本文认为农业改造的关键不是土地规模经营,而是农业商品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保持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最深厚的底蕴。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农民、世界最大的农民消费群体,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采取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投资、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举措既能促进消费,也能促进投资。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仍刻不容缓。为此,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务农劳动者经营者的收益。一是家庭经营应始终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二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仍将长期存在;四是要培育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五是要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六是要着力发展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实现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1990年大丰收后农业发展形势的初步分析,探讨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农业生产出现转机,稳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990年黑龙江省农业获得特大丰收,粮豆薯总产达到231.25亿公斤,比1989年增长38.6%,比历  相似文献   

16.
<正> 1990年,是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12年。在过去的11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极为明显的。从1979年至1989年,在长达11年的时间区段中,中国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2.4%和5.9%(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分别增长9.1%和8.7%。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分别  相似文献   

17.
建国三十年来,黑龙江省经济有较大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九点七倍,已经成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同时也应看到,同全国比起来,我们的速度并不快。一九七八年同一九五○年相比,我省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二,而全国增长了百分之四点三;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五,而全国是十三点五。我们的速度较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我省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单一性。我省经济中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粮食生产比重大,林牧副渔业比重小。我省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无论现在还是今后,比重都应大一些,这是对的。但是,同全国相比,我省粮食“单打一”是突出的。我省农业产值比重  相似文献   

18.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响影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民素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农业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产业体系支撑;搞好农民就业培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产业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低平原区,计有富锦、汤原、桦川、集贤、宝清、绥滨、同江、萝北、饶河、抚远、密山、虎林、佳木斯、鹤岗14县市以及这个范围内的46个国营农场。面积为81,460平方公里。人口302万,占黑龙江省总人口的10%,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人,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农业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多以渔猎为主,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直到解放后工农业生产才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国营农场群的逐步形成,农业开发进展很快。198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为274,354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0倍。尽管如此,目前垦殖率仅为36.4%,尚有各类荒地3,319.3万亩。具备建设以生产商品粮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的优越条件。如果能够合理的开发治理,可以成为我国近期或中期就能够大量提供商品粮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粮食总产一再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村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从黑龙江省来看,目前农业生产形势仍然是严峻的,许多地方仍存在着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偏重于产量的高低,忽视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的好坏,人均占有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