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法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呈现出日益重要的价值.然法律价值的践行,需通过相应执法主体权力与职责的正确运行来保障.经济法执法主体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行政性执法主体和司法性执法主体.通过对经济法执法主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实践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实例和理论分析,阐述经济法执法主体的具体构成及其发展状况和实际运用,论证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同时,针对二者在现实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实践操作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管彦诚市场经济法也称市场法。在我国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市场经济呼唤市场法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中间加快市场经济法的研究应该是法学界的当...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区域国际经济法已成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法律部门,其发展现状呈现为地域性、层次性、不平衡性等态势。近十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国际经济法出现了一些引人注意的趋势:从调整单一的贸易关系逐渐变为调整经济、贸易的综合合作关系;从条约规范向经济集团制定法规范发展;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区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不仅使多边贸易法律制度面临新的挑战,也促进了多边贸易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概念新探侯海龙经济法概念是经济法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众多学者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认识不一,因而也就导致了经济法概念五花八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经济法学界颇有影响的几个流派(“紧密联...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价值生成的基础 ,存在于经济法产生的必然性和走向成熟的发展中。经济法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 ,其直接动因是矫正市场失灵。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济法积极地调整着自我功能 ,其价值日趋完善。社会本位和利益最大化 ,是经济法最高价值追求 ,也是经济法价值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与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部门,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法与经济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目的、指导思想四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调制关系;调整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环境法调整方法所体现出的"生态性"以及经济法调整方法所体现的"包容性";环境法追求的是与环境相关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正义,而经济法追求的是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正义;环境法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的指导思想是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经济法概念、对象、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经济法的概念、对象与体系。基于对传统的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深刻反思,我国的经济法应以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以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资产资源管理法及涉外经济管理法等为基本框架,从而构成我国经济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刍议经济法概念及调整对象———兼论中国的经济立法周梁云经济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现象,至今仍是充满希望同时也是争义颇大的法学问题之一。否定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强调经济法没有自己的特定调整对象,而我们认为经济法是重要的法律...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工具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对于经济法是否具有特定的、统一的调整对象,它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能否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否认经济法具有特定、统一的调整对象,因而否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另一种观点肯定经济法具有特定、统一的调整对象。然而持这一观点的人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却各持己见。以拉普捷夫为首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社会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经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加紧进行经济立法,以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民合法经济权益,调整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促进四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十分必要。现仅就经济关系对经济法的决定作用、经济规律和经济法的关系以及经济立法当前迫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型后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后期,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仍然是一种处在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初级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注重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市场机制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第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傅健 《社会科学家》2000,15(4):48-50
民法和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两种法律调节机制,应加强和完善这两个部门法的立法和实施工作;民法和经济法也必须互相配合,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的,同时,改革也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认识和发展中推进的.提升和充实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内涵,大力建设有利于其发展的各方面要素条件和制度环境,切实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浙江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目标,是加快政府体制和经济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改革创新.为有效引导、扶持、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本文相应地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个私经济新飞跃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劳动管理体制也处在不断地演化之中。本文根据改革过程中各劳动治理主体功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各项配套体制的完善性等,将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于劳动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继而在新的经济政治形势下,对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长波 《兰州学刊》2005,(4):135-137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两大法系的合同法中一条共用的重要原则,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合同相对性原则已在许多交易领域变得力不从心,严重影响了社会交易的效率和安全.为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对该原则作出了很多例外规定.本文主要立足于中国合同法立法现状,在分析借鉴两大法系其他国家合同立法先进成果的同时,为完善我国合同立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信用的缺失已给我国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与无序,而整治经济秩序,重塑社会信用不仅需要强化诚信观念,加强道德建设,而且更需要国家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及监督机制等环节上予以完善,以解决社会信用低下的问题,真正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德法并举治国模式的选择对小康社会的治理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德法并举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是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 ,要加强对法治与德治自身及二者并举这一重大现实与历史课题的研究 ,为建立、发展、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法的精神是法律制度的灵魂,它决定着法的价值取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研究中国传统法的基本精神和西方法的基本精神以及中西法的精神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精神激励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活动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机制,是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赵兴胜 《文史哲》2005,(1):70-78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两路开发中国实业方案 ,开启了贯穿国民党统治始终的国营与民营经济分野标准之争 ,也引发了思想界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推动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间 ,三种思想趋势尤为引人注目 :其一 ,在经济现代化模式上 ,由对发达国家的单个模仿 ,转变为以中国为基础而博采众长 ;其二 ,在经济现代化的任务上 ,由以强国为中心转变为以富民为中心、富民与强国并重 ;其三 ,在经济现代化的方向上 ,由以社会公正为先而强调扩大国营事业范围 ,转变为以经济效率为先而淡化国营与民营经济范围的划分。国民政府没有及时总结这些理论成果 ,并纳入其决策与政策之中 ,导致了其战后经济重建的失败与政治上的迅速垮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