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直觉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敏中 《天府新论》1997,(3):47-50,56
创造认识论就是研究主体的创造认识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认识理论。创造认识是指主体探索人类未知领域、提供独创性的认识成果或者产生新的认识方法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选择、建构和创造于自身之中,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说,创造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特殊部分——创造认识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认识的能动反映本质也是创造认识的本质,不过这是创造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来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并在论证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作为一个依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一有的同志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就是“选择”,认识便是“吸收与主体认识结构相同的刺激,排除相异的刺激”,皮亚杰视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参见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认识结构协调和组合的两种形式,也是主体反映客体刺激的两种机能。同化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  相似文献   

3.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主体性倾向,即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认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用“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宣称,“反映”这一概念只是突出了认识的客观性,没有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同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抹杀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考察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发展,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5.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6.
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效验论上。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剖析王充的认识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理解。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简单剖析。哲学上两种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之间长期斗争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关于认识的起源和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早在我国“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孔墨显学”之争。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并以所谓“正名”论(《论语·子路》)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代表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一派。而墨家的认识论,则以客观存在的世界为认识对象,以人们的感官为认识工具,从“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墨子·明鬼下》)和“非以其名、亦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前认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加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研究,是推进、深化认识论的需要,也是指导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所谓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必然具有主体的属性这样一种状况。认识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第一,认识必有其承担者、主体;第二,主体对认识过程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第三,主体对认识结果也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认识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理解、看法,就是认识论的主体理论,它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关于主体的本质及其结构要素的理论;第二,关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第三,关于主体对认识结果的影响的理论。主体论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离不开一定的认识路线。有同志认为,反映论是经典认识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所追求的“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认识理想已经破灭了;反映论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一方面,它认为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结果中的主观因素会愈来愈少直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逻辑上同样能成立的是,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投入认识过程和凝结于认识结果中的主体因素会愈来愈多,从而愈来愈偏离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等等。因此,主张拋弃“客体→主体”的反映论,代之以“主体→客体”的“重构论”。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主体论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或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不能不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8.
和以往一切认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首先承认客体对于主体认识的制约性,但同时又特别强调主体的能动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社会的改造,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强调应该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来理解实践活动。因此,认识创造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的“我”“我思”的发现标志着近代哲学的“主观”“主体”观念正式建立起来。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从笛卡尔开始,哲学从本体论中心转移到了认识论中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为近代唯心主义所发展了的主观能动思想,将其具体化为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另一方面,将近代西方的认识论发展到实践论.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主体能动思想与认识论中心的观念就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扬弃与新生。  相似文献   

10.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的发展,愈益使认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往我们在探讨认识论时,往往着重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方面去研究,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生活中的大量现象告诉我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修养,尤其是伦理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修养等,同样成为人们能否获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以及能否运用这种正确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包括思想意识、理论、政治、伦理道德、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修养。本文着重谈谈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修养在主体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认识主体伦理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存在,因而在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接触认识客体。认识对象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并使历史认识论的研究遇到了一系列特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能否认识历史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已经为我们走出这一理论迷宫,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本文拟就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他心”(OtherMind)问题 ,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 :认识从个体的感觉经验开始。这种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肯定个人能够经验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却无法提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只能得到关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 ,却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只能得到关于他人外在行为的认识。因此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怀疑论 ,即“他心”不可知。一哲学总是在怀疑中前…  相似文献   

14.
主体的认识可分为“人类”的认识与“个别主体”的认识,近代哲学以来,哲学对主体问题的关注的突出特点是只关照认识的“类主体”,而对个体主体置之不理,造成这一结果与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在于阐述意见这一范畴失落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认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并散发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便问世了。“两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的重大发展,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对“一国两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指导意义。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辩证地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即是“通…  相似文献   

16.
反映和反映论问题,近年来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评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认识论的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映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范畴却很少研究。在一个时期,很有影响的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虽有“反映论”这一条,但对“反映”未作专门解释。我国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也都没有对“反映”范畴作出明确的解释,甚至没有提出什么是反映的问题;有的谈到了反映,但也是从反映论的角度谈的。这种情况,表明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表现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缺乏研究。这种状况,在苏联直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科普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和《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等书中,对反映作了专门阐述,回答了一些人的批评。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深入探讨反映问题,但问题一直未展开。今天,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探讨反映范畴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克服这一薄弱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了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深刻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生活,但是,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们按照自已的目的、要求,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这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他还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7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能动作用作了科学的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19.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20.
<正> 自我认识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是哲学自我认识深化的必然要求。 科学认识论的创立与发展启发了我们。在哲学理论中,应该有专门的“哲学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对象就是哲学认识。 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把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哲学分作两处讲,使哲学的性质模糊不清,而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为这种分割现象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