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学术界历有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谭氏哲学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仁”和“以太”的含义、关系和地位如何理解,以及宗教思想在《仁学》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上。本文就试图通过《仁学》一书中关于“仁”、“以太”宗教思想三个方面的粗浅分析,从中说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一、仁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在谭嗣同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仁学》一书中,他充分地论述了“仁”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在目前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主张谭嗣同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近发表的张立文同志《论谭嗣同‘仁学’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一文(见《江汉学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也正是表述了这种观点;但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就张立文同志的文章谈一些意见,以与张立文同志及其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力图分析其原因,探索其内在联系,并给以理论的说明。谭嗣同的历史哲学思想与他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并为他的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1896年,谭嗣同在金陵作候补知府,他此时寓居金陵花牌楼杨府就仁山居上学佛,并写作他的哲学著作《仁学),这是学界所认同的。而粱任公在(仁学序)中云:“(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心数全世界之众生也。”架公之说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细靓(仁学)的内容,它更多的方面似得之仁山居上的启发,兹—一陈述如下。从《仁学)一书的哲学构架上讲,它是以佛统天下群教.然后以群教统天下群学、群业,以佛法破对待而臻平等的思想.主“通为仁之第一义”,由是而扫荡一切旧的制度设施,从而达到究竟的平等…  相似文献   

5.
张晓林 《学术界》2012,(1):152-160,287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相似文献   

6.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冀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脉络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7.
丁祯彦 《船山学刊》1991,(1):147-161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慧星”,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虽没有写过系统的论史著作,但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回合,在知识界发生过较大的波动和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是代表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谭嗣同又是一直被誉为这派人中的左翼或急进分子,因为他既是主张流血变法的实践者,而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又闪烁着民主革命的光辉。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由此可知谭嗣同的思想言论,为康、梁等人“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那末他们“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是什么?这非他,就是谭嗣同激烈地反抗封建传统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愿望。著名的“仁学”写成于一八九六至一八九七年间,不但没有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一样的印行,也没有在和谭嗣同有密切关系的“时务报”和“湘学报“发表。不难想象,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固然是洋务派和顽固派所震骇和坚决反对的,也是改良派所不能完全同意的,所以“仁学”至一八九九年在国外才有出版的机会,当由“清议报”印行时,还遭到康有为的干涉,而康、梁又竟擅自删改了其中某些反满革命的言论。今文经学大师、湖南维新派首领之一的皮锡瑞,至一九○一年看到“仁学”,尚惊为“骇俗之文”。可是改良派震惊和害怕的谭嗣同思想,却为二十世纪初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邹容、陈天华、吴越等人所继承和发扬,章太炎虽痛诋保皇党,而称道谭嗣同的“卓厉敢死”为革命道德。不仅如此,即在五四运动后的二三十年中,他那冲决“与虚空而无极”的网罗的精神,仍没有丧失它的战斗意义,陈伯达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写的“论谭嗣同”,就不止是为了写历史论文,而是因为他的反抗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是现实斗争的武器。可是谭嗣同的思想,一般仅指出他的“革命倾向”或“革命因素,却忽略了他那曲折而显著的民主革命要求,当然由于他的政治实践,从在浏阳倡办新学开始,到喋血宫门,却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圈子,这是他的矛盾,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条路线的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10.
试论谭嗣同《仁学》的佛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谭嗣同牺牲后如日,为其《仁学排序日:“《仁学》之所为作,乃为光大南海之宗旨,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众生何以要救?又如何去救?这在梁启超和谭嗣同眼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即佛教中所说的“我执”。有“我执”,则是众生必被拯救的原因所在;而破“我执”即是拯救之方法.因为只有破除了“我执”之人,才能“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因此,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说:“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控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  相似文献   

11.
<正>谭嗣同的社会伦理观,是他的《仁学》中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同西方的平等、民主思想来批判中国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并提出自己的新伦理观的第一人。不仅如此,他还力求为自己的社会伦理观提出一种全新的哲学内核,找到一套能付诸实践的“人伦之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研究《仁学》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之人,梁启超将谭嗣同称为自己“讲学最契之友”.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在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传和阐发,并在自己主编的报纸上刊发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梁启超在介绍谭嗣同的过程中,既肯定自己与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又将谭嗣同与康有为归为一派,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康有为与梁启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正> 谭嗣同著作中,诗是一个重要部分,但过去对它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少。今人杨廷福曾撰文考定谭氏书启的写作时间(《谭嗣同著作书启写作年月考》,《复旦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亦未及诗作。认真的整理工作、包括考定作品的写作时间,往往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故特对谭诗的写作时间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谭嗣同诗一部分收入他生前在南京刊印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司马迁之“愤”刘振东山东曲阜师大中文系“抒愤”是《史记》的写作目的之一《史记》是司马迁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创造出来的,《史记》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司马迁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对此他有清醒的自觉,从他所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都大邑,...  相似文献   

15.
朱汉民 《湖南社会科学》2009,(5):I0001-I0001
一千年前,周敦颐因对道的强烈渴望而“推本太极”,并作《太极图说》,从而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化思想建构了一个“推本太极”的道学体系;一百年前郭嵩焘、谭嗣同因发现了天地的剧变,意识到“天变道亦变”的道理,而致力于新道论的建构,谭嗣同《仁学》为新世纪中国建构了一个合中西、融古今、贯科学与人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台湾省籍第一代老作家钟肇政先生,是台湾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台湾人三部曲》(以下简称《台》),是台湾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钟肇政生于农村,爱农村,写农村,连外貌也象个农民,可谓之农民作家。他从长期执教于农村的父亲那里,自幼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身受亡国奴之苦,立志当个“伟大作家”,决心以笔作武器,以时代见证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控诉日寇的滔天罪行,肃清“皇民化”的流毒,同情农民疾苦,歌颂他们的斗争,描绘传统习俗和乡土景色,以抒发他的感情和愿望。他的著作为台湾乡土文学建立了健康淳朴的民族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他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写作态度认真严肃,不  相似文献   

17.
张敏 《船山学刊》2010,(1):205-208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以“仁”为核心思想,大声疾呼“冲决一切网罗”,要求个性解放。怀着对妇女的深切同情。激烈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主张废除缠足、穿耳和包办婚姻。其理论和实践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仁学》以群教统一的视野,表达了宗教大同理念,其中包括群教之公理的阐发,群教之关系的辨析等。《仁学》对其主题异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反映了近代儒学宗教化的认知进路。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选以来 ,曾在《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0 0周年之际 ,跑到日本表示“将台湾割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 ,是台湾人的大幸”① 、“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② 的中华民族败类吕秀莲 ,屡屡向媒体发表谈话 ,她编造谎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 ,极力企图把宝岛从祖国大家庭中永远分割出去 ,其罪恶行径是对历史史实和国际法的根本违反 ,是绝对不能得逞的。(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地理因素看。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6条第一款对大陆架所下的定义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下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