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妻     
洪昉 《老友》2012,(9):42-42
那天,老妻端着小板凳,拿着剪刀坐到我面前,把我的一只脚搁在了她的腿上,要给我修剪脚趾甲呢。我说:“我自己剪。这种小事也要你来做,那不得把你累坏呀?”她瞪了我一眼:“你会剪?等会儿剪到肉,会疼得你几天不能走路呢!”温暖的责问使我语塞,我只能嘿嘿地笑一笑,然后孩子般地听凭她摆布。  相似文献   

2.
张帮俊 《社区》2013,(24):60-60
眼看公交车到站了,一对母子急忙追赶。距离有点远,小男孩比妈妈跑得快很多,一头大汗地冲上车来,忽然向司机深深鞠了个躬,开口请求道:“叔叔,能不能等一下我妈妈,她还没上车。”面对孩子的一脸恳求,再坚硬的心也会被熔化。司机点了下头,一等就等了将近五分钟。等得满车人开始失去耐心,抱怨迭起。  相似文献   

3.
小木棍儿     
国庆放长假,小外孙女回来了。我问她:“每个星期还去奶奶家吗?”她冷着脸说:“不去了。”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孩子咬着牙说:“我不喜欢她,我恨她!”“啥?!”听了孩子的话我有些惊讶。过去孩子每次回来提到奶奶,都赞不绝口地夸奶奶好,说奶奶和  相似文献   

4.
轻松一刻     
《社区》2005,(16):63-63
看家本领一农民头一次进城打“的”。他怕城里的出租车司机“宰客”,到站时拿出螺丝刀边剔牙边问“:多少钱?”只见司机拿出一把菜刀边刮胡子边说:“你看着办吧!”处方一个女人到药店去买砒霜。药剂师问她“:您要砒霜作何用途呢?”“我要杀了我丈夫。他和别的女人有染。”那女人狠狠地说道。“那我可不能卖给您。就算您丈夫对不起您,您也不能把他杀了呀!”药剂师说。结果那女人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那个依在她丈夫怀中的女人正是药剂师的妻子。药剂师看到后,脸色苍白,沉重地说了一句话“:原来您已经拿到处方了。”找发卡一架飞机在空中…  相似文献   

5.
家喻户晓     
梁姑姊(zǐ)是汉朝时一位善良、刚烈的女子。一次,她从外面归来,发现家中不慎(shèn)失火,把她家和哥哥家的孩子都困在了屋里“,我得先救哥哥的孩子!”梁姑姊心想。她记得哥哥孩子总躺在外边,所以毫不犹豫地先救走外边的孩子。她艰难地爬出了房子,一看孩子“:哎呀!怎么抱出的竟是自己的孩子?”梁姑姊痛哭起来“:我抱出了自己的孩子,别人一定会说我自私的,这坏名声‘户告人晓’,我还有何颜面见人!”说着,她纵(zòng)身跳进了火海。含义意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晓。出处汉·刘向《列女传·五·梁节姑姊》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6.
老伴要出远门,惟一放心不下的是我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头子。临走前几天她就张罗上了,千叮咛万嘱咐,像安顿不懂事的孩子:“反正你除了面条什么也不吃,干脆我把十来天中午要吃的饭莱准备好放到冰箱里,你随吃随拿。如果吃完我还回不来,你就去饭店吃上几顿,不要怕花钱,不要克扣自己。噢!对了,你肚子不好,千万不要吃旧饭,剩下就倒了,不要可惜;清早要记住喝牛奶,我买了十几袋,在冷冻室放着,喝一袋取一袋……”儿子听了也觉得好笑,他故意挖苦道:“妈,你干脆给爸爸做点饼子,拿绳子串起来套在他的脖子上不更省事?”老伴瞪了他一眼,又吩咐道:“我走后你们父子不要吵闹,你不要多嘴,有什么事尽量忍着,等我回来再说,听见了没有?”不等我回答,她又继续说:“替换的衣服压在你的枕头下,一礼拜就得换一次,不要自己洗,洗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3):112-115
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司机看了一眼孩子,突然说道:“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丑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3)
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脚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我看见: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孩子穿着一件偌大的米黄色雨衣,而母亲却尽着衣服淋雨,头发和衣服都已经湿漉漉了。“喂。你穿上雨衣,让孩子钻你背后不就得了?”骑车超过她时,我忍不住多了句嘴。其实这常识性的做法她一定晓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是缘于好奇。“儿子喜欢看雨,钻到我后面就  相似文献   

9.
2003年7月16日我想,出国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道听途说总是不很多出国的人那就是在而自以为万无一失的心理出国前听前辈们说,利兹市中心有不少地晚上出去最好成帮结这种“危险论”在经过多次道听途曾经在网上认识一个国内的学妹要来英国,出国的前一个星期她给我打电话,让我无论如何也要去机场接她,原因是她听说利兹晚上很危险,她的父母也颇为担心。我告诉她事实并非如此可怕,我可以在她到达之后帮她电话预定一辆出租车带她直接到学校。她竟然诚惶诚恐地回答:“我听说那里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印巴人,不是说他们很危险吗?”我想八成是那些前辈们“…  相似文献   

10.
女儿的国庆     
又到国庆节了。往年,女儿早早地就盼着这一天了,因为她的生日是国庆前一天,过完生日接着过国庆节,让她开心极了。可今年,女儿却不高兴了。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小脑瓜里似乎有了不少想法。离国庆还有一个星期,她的问题就来了。“爸爸,我为什么要叫霖霖?”“因为爸爸希望你一辈子都沐浴着甘霖,健康幸福地生活。”我说。“可是我不喜欢这个名字。”女儿嘟起嘴。“那你想叫什么呢?叫小白兔好不好?”我对她说,因为女儿以前特别喜欢兔子,也随口说过让我叫她小白兔的话。“不!”女儿很坚决,“我要叫国庆!”我一听笑了,“傻孩子,这是个节日名,是祖国…  相似文献   

11.
周末一大早,她就来了,戴着她比较时尚的太阳帽,穿着她最喜欢的红上衣,像进京的诰命夫人一样兴高采烈地到我家来了,而身后的出租车上,司机搬下来两桶色拉油,一袋大米,几斤猪肉,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鱼。鱼太欢快了,一下子蹦了出来落在地上,她蹲下身去抓,鱼又跳了起来,她扑了个空,双膝一下子跪在那里,  相似文献   

12.
她和他又吵架了。只因晚上她加班回来,看见屋里乱七八糟的,五岁的孩子,可怜巴巴地趴在桌子前吃方便面。已经疲惫不堪的她不由得怒道:“我要是永不回来,你就一直让孩子吃方便面?”他也不甘示弱,面带愠色道:“你这么晚回来,倒成了骂我的理由了?”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升级成一场对骂。结果是,他将手中的报纸往沙发上一丢,气呼呼地往卧室的床上一躺,假装睡觉去了。而她,则坐在沙发上,开始哭泣,想:“结婚前,他从来都不向自己发脾气的。就是自己生气了,他也会想办法逗自己开心。  相似文献   

13.
慧儿 《社区》2002,(4):54-54
尽快掌握各种知识,成为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这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渴望,我也不例外。在孩子尚在腹中时,就开始给她听自己都似懂非懂的世界级音乐,听到后来,我往往戴着耳机睡着了,恍然惊醒时,对孩子十分抱歉,不知在她那片混沌未开的天地里,是否讨厌这个贴在肚皮上的噪音制造者。抱歉归抱歉,在孩子出生后,我仍然揠苗助长,在她几个月时就开始给她读古诗。其实,也许她更喜欢的是“布娃娃”之类的儿歌,但她知道的东西确是一天天丰富起来,问她什么,她都无比自信地说:“知道!”  相似文献   

14.
孙女8岁,刚上一年级,这天,她爸妈打电话来说因故晚上不能去学校接孩子,要我代劳一下。“带孙女回家。”这是难得的多与宝贝亲近的好机会,我欣然应允,并骑车提前一刻钟赶到学校门口,站在预定地点等候。放学铃响了,孩子们向校门口涌来,黑压压一片。我踮起脚怎么也看不到自家孙女的身影。突然,随着熟悉的“爷爷”的叫喊声,孙女已像燕子一般飞到我的身边。孩子眼尖,她先看到了我。我高兴地拉住孙女,考了她一个问题:“假如爷爷迟来或忘了来接你,你怎么办?”小家伙毫不掩饰地回答:“那我就哭鼻子。”“哭有什么用,要想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15.
坐公共汽车 在美国,我注意到,很多人上车时,会开心地对司机说声“你好”,下车时对司机说声“谢谢”,这是礼貌。因为他/她毕竟在一段短时间内为你工作。 坐地铁 说到地铁,我就想到2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坐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当列车门开的时候,男人们就抢先往车厢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个美国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幼儿园老师把一个学生的家长叫来谈话,非常严肃地说:“你孩子有问题。”接着她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小孩:“宝宝,这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7.
董月玲 《社区》2005,(9):38-40
耿稚平是北京同仁医院的大夫。有一天,她在一所医学院监考,很快她就发现有个男生异常,偷着打“小抄”。考完试,她留下这个学生谈话。“大夫,跟您说实话,我根本就不喜欢学医。”“那你干嘛考医学院呢?”“这是我爸妈的意思,是他们非叫我学,替我报了这个学校。上学后,我一点也不爱学,而且,我害怕上解剖课,从没进解剖教室上过一课,我不敢进。”交谈中,她明显地感觉出这个学生消极压抑的情绪。过后,她跟学生的班主任建议说,你跟家长沟通一下,这孩子最好不要学医了,即便他能凑凑合合毕业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而且他会活得很不开心。没想到,…  相似文献   

18.
抓蟑螂     
晚上睡觉前,我喝下一袋牛奶,当我把牛奶袋扔到客厅垃圾桶时,突然看见吧台角上有一只大蟑螂!我赶紧跑去告诉妈妈,只见妈妈过来迅速脱下一只拖鞋,对着它,“啪啪”两下子,它当场“挂”了!我可开心了,给妈妈送上面巾纸,看着妈妈把地和拖鞋擦干净,把纸团扔进垃圾桶,我才放心地回房睡觉去了。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听话的孩子要"就事论事"常见情形:茶几上堆着乱七八糟的饭盒,桌上洒满了黏稠的饮料,零食袋散落一地。弗朗西斯太太走进客厅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而她14岁的儿子瑞安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电脑游戏,对旁  相似文献   

20.
我对孩子,原来也是挺专制的,常虎着脸,像个老干部。有一天,为了考察女儿“发散性思维”是否发达, 便问她:“筷子有什么用处?”她很干脆地说:“吃饭。还有,可以用来打屁股!”那一刻,我被震住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已投下了“暴力”的阴影。从那一天起,我努力去改变“严父”的形象,开始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