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敦煌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百年学术的兴衰,成为中国百年学术的缩影。敦煌文学的每次飞跃性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敦煌文学文体研究的推动。从1909年蒋斧《沙州文录》到1929年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再到1987年周绍良《敦煌文学刍议》,从早期敦煌佛曲到敦煌变文再到讲唱文学,“敦煌文学”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确立,从模糊到逐步清晰。在百余年发展中,敦煌文学研究中的争议与分歧,有些逐步达成共识。而走出“就敦煌而说敦煌”的狭小天地,用开放的眼光开展多学科合作等学术理念,也逐步成为当下敦煌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敦煌遗书中的文学文献,以其所包涵的经典文学、宗教文学、中原文学、教育文学、底层文学、应用文学、乡土文学七个层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畛域,从而展示的是一种人类社会在进入到一定文明阶段后,社会文学活动理应具备的、然而又因资料的乏匮,难以在历史生活的描述中得到实证的发生、发展的必然轨迹.因此,其体现的文学史料价值,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仅对于了解一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社会聚落文学发展状况具有典型意义;对于认识人类社会文学活动的某些历史规律,更有着无以替代的文化标本价值.正是基于这一论点,文章对以这批文学文献发现地命名的文学畛域的概念内涵,亦作了新的界定,认为所谓"敦煌文学",理应包括敦煌遗书中所有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司法实践追求情理法三者的和谐无碍,具有幽微精妙的文化底蕴。对情、理、法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以弥足珍贵的敦煌法律文献进行辨析,不但可以见证古代司法的方略,印证中华法系独特的性状,而且为当代司法承继传统的精髓提供一种务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口语成分同敦煌变文一样丰富,但其中的许多词语于辞书不载,或未有其义。这里选择部分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初逐步建立的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研究,其发展不但为学术界带来一门新学科,同时见证了时代思潮的起伏。郑振铎是胡适、周作人、刘半农之后极为重要的一位俗文学研究者,大半生贡献于有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其《中国俗文学史》更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建立。此书不单单是一部学术专著,而且充满时代思潮的痕迹,构成了它的独特风貌。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透过它,窥见胡适、周作人等前辈关注民间文学、俗文学的用心;也能隐约听见三十年代一些论争的回声,还有著者个人的学养和审美观、强烈的爱国情怀,凡此种种,都影响郑振铎在写史过程中的取舍与褒贬,既推动他在俗文学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也制约他作为俗文学史家的识见。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保存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古代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光辉。主要体现在:"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遵循自然节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保持生态平衡、维系林草植被永续利用的理念和实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合敬同爱"、保护水源讲求公共卫生等。这些思想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究,并可藉以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本身非常有效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用符号和载体积累、交流并传播着文化信息,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信息源,因而它在传播学方面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为新闻传播史提供了实证,展现了多样化的文化信息传播符号,成为记录古代敦煌文化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英语文体特点看汉语法律文献英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就汉语法律文献英译进行了探讨,从词义、语义、结构和逻辑等方面就汉语法律文献英译这一问题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敦煌藏经洞文献发现已经一百周年。一百年来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外学人的努力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文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讨论敦煌文献的价值 :一、敦煌文献的文字学价值 ;二、敦煌文献的音韵学价值 ;三、敦煌文献的词汇训诂学价值 ;四、敦煌文献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土净土宗导源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净土有多种,其中以阿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影响最大,其中阿弥陀净土后来又蔚然形成净土宗,主要宣扬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净土,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众化色彩的佛教派别。敦煌写卷中除保存有关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的大量文献外,还保存有其他净土宗祖师的有关资料,这对宗教史特别是净土宗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唐代敦煌地区的净土信仰较多地反映于敦煌歌辞中。 相似文献
11.
中越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关系及越南长期使用汉字,使汉文化对越南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乃至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汉文化与越南文化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关联,越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既吸收、保存了汉文化的精华,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时期的民间通俗典籍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令人已无从探究其原貌.软煌文献不仅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典籍,而且这些典籍又为卷子本,保留了宋代以前书籍卷子本的原始面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虽然这些卷予绝大多数为残卷,但其中一些残卷所存序文,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史料提供了很好的文献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学"是现代学者将各种零散偶然的并不一定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整合而成的一种文学形态。这种考古式发掘、阐释与对话同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密切相关,在此语境中纵观"佛教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佛典译介文学"研究;(2)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敦煌文学"和敦煌"俗文学"研究;(3)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印度文学"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佛教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个体所具有的语境意识差异持续地影响着客体范畴概念的界定,尤其在语言形式被当作语言内容的重要部分考虑时.文体产生于语境.语境的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决定了语言形式的选择.本文以语境的三要素为依据,分析了外贸信函在篇章结构、词汇、句法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语言和哲学是两个相互渗透、关系紧密的学科。哲学界有一元、二元、多元这说,语言学界亦有一元、二元、多元之争。所不同的是哲学关心的是世间万物本原和派生物之间的关系,而语言学关心的则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可分与不可分的问题。在语言学中,认为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的学说称为一无论,认为两者可分开的观点是二元论,从功能和意义出发,认为语言可以同时发挥多种功能的理论称为多元论。本文拟从韩礼德语言多元论这一角度出发,探讨语篇文体分析当中所体现的语言特点。二语言学一元论者认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 相似文献
16.
17.
俗字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汉字以形表意传统的驱使下,人们按照自己对汉字部件的理解而在书写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构字理据,成为俗字的成因之一。在表意部件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敦煌文献所见之"师"、"惊"、"齐"、"盐"等字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18.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审美意趣.通过对秋胡故事的梳理,可以对其在中国古代的接受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还原其在整个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敦煌文学而不论先唐文学、不论敦煌文学中的传世文学,且以俗文学为主并兼及不少非文学作品是欠妥的。论敦煌文学不能脱离中国文学的大框架。敦煌文学的内容应包括敦煌先唐文学和见于敦煌的唐宋传世文学作品,要严格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之辨。敦煌文学分类不应以俗文学为主,而应首先区分传统文学与俗文学两大类,各类再以文学形式分文、诗、赋、词、讲唱等类,此外,应注意唐宋主流文学与敦煌地方文学之别。 相似文献
20.
1940年代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代的俗文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学术自觉品格。这表现为研究队伍的学院化,研究方式的立体化,研究态势的学科化,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分流性,研究与建设的融合性。此一阶段的俗文学研究为中国俗文学学科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