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权力衍生论”。作者认为,在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着作用。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基于此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假设,得到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权力衍生论比“权力转移论”和“权力持续论”都能更好地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结构的重塑实际折射出社会阶层结构由“身份制”分层向“资源占有制”分层的演化,与这种新的社会分层相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正成为利益结构调整的焦点,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加速分化组合的过程中,这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的经济分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个体之间的分化,更主要地表现为群体间的分化,不同社会分层的群体在经济地位高低排序中上下滑动,各群体或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以阶层性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而调控这种收入差距和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经济—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鉴于社会分层结构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社会分层结构为维度考察中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社会分层结构在渐进式市场转型的背景下,以政府和市场为运行的双重动力机制,通过利益群体的博弈和竞争,使得阶层分化呈现出阶层化与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白领阶层意识形成的两种理论解释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阶层意识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中国白领阶层的阶层意识是中国特定的社会客观分层结构、制度安排、价值准则以及分层机制的变化在人们的主体意识之中的反映.本文首先讨论了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和边燕杰、罗根的权力维系理论对中国白领阶层阶层意识形成的解释,然后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实证检验了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和边燕杰、罗根的权力维系理论在中国白领阶层阶层意识形成中的理论适用性,认为权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于白领阶层意识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力,同时还发现,权力资本对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持续增长而逐渐减弱,但人力资本对个体的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广东深圳、安徽合肥、湖北汉川和贵州镇宁4个县市的抽样调查资料,我们描述了当前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等级分化现象,并探讨导致经济等级分层背后的主要动力机制。我们认为,目前已出现了以阶层为基础的经济地位等级分层,组织(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决定了人们在经济分层中所处的位置,而导致这种经济等级分化的主要动力机制,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原有制度体制的惯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康社会应该具有“橄榄”型的阶层结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整合 ,是建构“橄榄”型阶层结构的关键一环。我国现存四种主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以权力机制为基础 ;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市场化 ;政府调控性的、指向弱势群体的再分配。建立和健全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二者相结合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社会分层机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雄 《江汉论坛》2002,(12):80-84
本文首先使用“地位落差”和“地位差距”概念阐述了转型期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状况,认为这一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在分析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的原因时,本文认为,重塑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力量既不是单纯的权力因素,也不是单纯的市场因素,而是权力—市场混合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分层模式变化与制度转型的关系。提出由于制度安排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 ,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机制逻辑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政治、社会、群体利益、文化以及传统等各种逻辑的影响。制度环境和变革过程决定了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中 ,那些在变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仍然会处于主导地位。“再分配—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和现代化—功能主义的理论逻辑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了倪志伟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转型理论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市场转型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相应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机制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一理论将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并得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规律性结论。然而这一从经济制度出发的命题使其无法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看作是特殊的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从而导致了理论解释的局限性。而经济社会学所提出的嵌入观点弥补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3.
罗晓华 《中州学刊》2004,(2):110-112
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既拥有一定的科举功名,又有一定的财富,并且还是宗族中有影响的人,他们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精英.士绅们在乡村社会的领导地位是凭借其所拥有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资源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科举制的废除中断了士绅阶层的产生机制,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士绅们凭借其所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而在新的权力机构中仍然居于领导地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是乡村社会的精英.  相似文献   

14.
阶层分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探讨了阶层分化状况、阶层分化原因、阶层分化趋势方面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认为工人阶级是“老大”和产业工人是“老八”并不矛盾 ,因为“工人阶级是老大”是政治策略型分层的结果 ,而“产业工人是老八”是经济状况型分层的结果。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从绝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一般会升值 ;而从相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可能会贬值。阶层结构两极化是必然趋势 ,而阶层结构橄榄化是必然结果。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培植中间阶层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理论界》2006,(11):146-14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在数量上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在质量方面要求中等收入阶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获取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的营造,本质上归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分配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的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本文认为 ,在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分配领域中双轨制和隐性收入的广泛存在 ,职业和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消费结构成为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分层指标。作者根据重庆市 1 999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基本消费领域的社会分层状况 ,考察了消费分层与其他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 ,并发现在影响消费分层的各主要因素中 ,受教育程度是一个起显著作用的因素。通过刺激消费启动经济必须针对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取向 ,采取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刘红英 《理论界》2010,(4):35-36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于马克思的二元分析法,韦伯的阶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分析的视角。韦伯则认为阶级的核心是市场能力,它决定人们的市场地位并进而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本文以韦伯原著为依据,从韦伯多元主义阶级模型出发,探讨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并结合中国现实,探讨转型期的中国在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分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观点摘编     
社会分层标准:对社会资源的掌握 陆建华(《生产力研究》’96.)据此认为,社会显然可以分出几个阶层:①有权者阶层;②有资本者阶层;③无权无资本者阶层。杨帆(同上刊)认为,名誉也是一种资源,人的智力、社会关系也是一种资源。但是,权力和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 “现实的人”的“三大要素” 桂大成平文艺(《天府新论》’96.)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现实的人”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 ,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 ,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 ,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 ,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 ,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制度化的显性升值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权力“资本化”与非制度化的隐性升值现象。当前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 ,是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 ,形成中层较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型”结构。同时 ,促使社会结构进一步弱化刚性、扩大弹性 ,增强社会阶层的“换位机制” ,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