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史研究的进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奎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10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研究,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和推动有目共睹。这种影响和推动,一方面在于它开拓了深入发掘中共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在于它为推进历史包袱沉重的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视角。许多中共党史问题的突破,就是得益于此。但人们或许还很少意识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研究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有助于厘清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这一国际革命组织存在期间中共与莫斯科鲜为人知的各种复杂关系,它更重要的还在于为众多中共党史学者提供了一条全面研究和深入思考中共与莫斯科关系的历史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去思考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来自莫斯科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实始终存在,它并不会因为共产国际的解散就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3.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列宁早有联系。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国际成立后 ,对国民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大力支持和帮助 ,其中主要是成功地促进和帮助实现了国共合作 ,建立了国民革命军 ,推进了国民革命的展开。但由于后来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态度的右倾 ,只联合不斗争 ,只妥协而不坚持原则 ,造成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一再敦促孙中山国民党以最激进的方式贯彻土地法令。孙中山拒绝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坚持以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改良方案来解决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孙中山还认为共产国际的立即分配土地的指示在策略上有欠妥当,不符合中国实际,因而难以成功。同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赞同剥夺财产,不赞成用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上海三次武装起义指导方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长时期以来缺乏具体研究。本文主要根据近年传入我国的有关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档案,复原了史实,厘清了关系。本文认为,第一次起义中,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共产党只从旁参加暗中指导的方针,是在共产国际特别是在远东局的指导和参与下形成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帮助中共在发动第二次起义中,初步形成了争取领导权、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总结前两次起义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贯彻共产国际新决议的精神,中共正确地制定出了通过独立自主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指导方针,取得了上海第三次起义的胜利。纵观整个过程,共产国际所起的作用,有正有负,正负交织。其正确的根源和正确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国情了解的状况,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活泼地而不是教条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是整个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关键在于面临着许多档案文献方面的限制。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披露出来的档案资料,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多的进展。然而,研究者对于集中披露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文献史料和历史线索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日记和俄国学者在英国发表的相关史料,却鲜有利用和研究。事实上,仔细阅读和研究这些近年来披露的新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到两者关系发展变化的种种复杂背景,而且可以发现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些重要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形。 相似文献
7.
郁怀智关注上海地方建设,组建商团,保卫家园,在治理地方事务方面发挥了作用和威力。在光复上海的战斗中,身先士卒,与起义部队一起,英勇抗敌,建立了功绩。还热心于地方教育、慈善事业。对郁怀智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少有人关注,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9.
东北地区的商团是出现于辛亥之初,贯穿于民国的社会组织。它产生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保护东北地方商业、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彼时弱国家、弱政府之中国的强有力补充。文章拟从东北商团的起源、性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功能及效果等几方面做简要述评,期以厘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英国政府与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依据从英国国家档案馆(PRO)查阅到的英国政府主要是英国外交部的原 始档案,认为20年代英国政府鉴于其在华地位的日渐衰落和日、美等新兴列强的竞争加 剧,面对中国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对华被迫采取“静观”政策。从这一政策出 发,英国对中国的地方纷争采取的是尽力避免介入的方针。英国政府并未支持和操纵广州 商团叛乱,相反,从一开始英国政府一直试图阻拦“哈佛号”走私军火进广州。英国驻广 州总领事就商团事件向广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事先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广州总领事 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训斥。研究表明,商团叛乱得到了英资汇丰银行的暗中支持, 这一结果并不代表英国政府的态度,它只是表明这一时期英国在华整体利益与部分英商的 局部利益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1924年广东"商团事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初,孙中山通过滇军、桂军、粤军的力量发动了讨伐陈炯明的战争,第三次在广东建立了政权.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讨陈"战争的需要,孙中山必须想方设法满足诸路军阀贪得无厌的胃口.为此,孙中山及广东政府采取了过度"抽血"的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分析,认为对1924年底发生的"商团事变",不能将其简单定性为"反革命叛乱".事变的发生,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扣械事件"只是社会矛盾全面激化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2.
13.
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原因探析--基于苏俄、共产国际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为孙中山亲口承认.十月革命后,苏俄宣传理论不断完善,为其"移植理论"提供可能.苏俄、共产国际主要通过派往中国的代表来影响孙中山."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更是面受教益.孙中山在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上的努力最终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可.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六大前后的历史时期,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影响下,开始了全面布尔什维克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六大的决议就是这一进程的文本体现。布化是一把双刃剑。六大前后共产国际运用布化力图掌控中共的趋势日益明显。共产国际和中共先后运用布化这一路径、方式去努力完成革命的使命。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个革命路径、方式却对中共以及共产国际都伤害至深。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在东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华寻找政治同盟。南方实力派陈炯明资深的革命经历、对新生苏俄的赞美和尊崇、反帝爱国的政治态度曾一度使他成为苏俄、共产国际选择的联合对象。然而事实证明陈炯明并非莫斯科式的革命者,"六一六"事件发生后,陈氏对莫斯科和中共的态度也急转直下,苏俄、共产国际结束了联合陈炯明的尝试,从而转向与孙中山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苏州商团是近代中国商人的独特军事武装力量,其枪弹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充,一方面得益于清末民初地方官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团自身积极努力和商人踊跃捐助的结果。作为一种准军事组织,其机构与编制有着明显不同于一般商人社团之处。在枪械、着装、训练、出防以及其他管理方面,苏州商团也体现出较为严格的军事化特征。苏州商团虽然在政治上趋于稳健甚至是保守,但在维持社会治安、保护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功能与作用仍相当突出,受到广大商人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18.
张秋实近作《解密档案中的瞿秋白》很有价值。该书以俄罗斯解密档案为基础,记述和研究了瞿秋白从1921年与共产国际"结缘"到1931年被共产国际"赶出"中共领导机构及之后的遭遇,可以由此具体深入地看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民主革命和共产党极为密切的关系,加深对共产国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系列指示和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历史过程,论述了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历史作用,并对中国最早建立的红色政权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