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均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雪 《学术研究》2007,2(8):116-119
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使来自不同社会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基本的社会善。由于受社会条件所限,教育机会均等还无法达到实质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种形式平等。对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秉承权利与贡献对等的原则,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一是受教育机会的比例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含着条件平等,必须创造条件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实现。最后,教育机会均等并不能导致学生发展结果的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刘淑华  王立波 《学术论坛》2007,30(7):201-204
教育机会不平等起源于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文章就学术界对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求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做个深入的述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教育获得的不平等程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勇 《学术研究》2008,(4):64-70
本文对2005年的"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第一期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近30年来中国在城市的教育分布上的平等程度呈现出倒U形演变趋势,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先是逐渐扩大,而后又逐渐缩小.但是在教育分配层面上中国城市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并未减少,相反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在"上大学"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逐渐增强,而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保持基本稳定,近十年来甚至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在"上高中"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作用突出地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分轨过程中,而在城市中未能上高中的子女日益集中于那些文化资本缺乏的家庭中.  相似文献   

4.
倪小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36-140,160
范式转换视角下,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英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依次出现三个主要研究范式、两次转换: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阶级分析范式向政治算术范式转换,教育公平研究重心也从揭示入学机会不平等,拓展到教育结果和职业成就领域的不平等,教育公平内涵从入学机会平等延伸至教育结果直至职业成就的平等;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政治算术研究范式向经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转换.经验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政治算术所不能企及的领域,使教育公平研究的触角深入教育过程内部,并让社会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教育公平内涵也从追求同质化的平等转向“有差异的平等”.两次范式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内教育公平研究迫切需要突破城乡二元之间资源公平分配的范式,重构一种新的能够包容资源分配和人的差异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周利兴  周燕 《学术探索》2012,(11):164-16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前,我国在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教育权利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教育效果的不公平四个方面。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是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从教育的起点上实现教育公平;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增加城镇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效果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平等新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所讨论的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教育平等问题.作者以辨析教育权利为基点,试图为教育平等原则找到公正的依据.文章提出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社会性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网络教育与教育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着教育平等的原意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国家应该使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起点也就是教育机会上的平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平等。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它用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只有在公民具有了网络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反之只会拉大我国现存教育不平等的鸿沟。  相似文献   

8.
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我国1990-2010年31个省份的教育不平等程度,旨在检验生育率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能显著改善我国教育不平等程度,但农村生育率下降对农村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作用很小,城镇生育率下降反而会加剧城镇教育不平等,说明我国生育率下降主要是降低了城乡间的教育获得差距。生育率下降均有益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分配公平,少数民族地区的效果并不显著。另外,教育扩展政策、政府增加教育投入能非常有效地解决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同时应注意政策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9.
论机会平等     
姚大志 《社会科学研究》2024,(1):129-134+212
机会平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是后者。狭义机会平等所分配的东西是一些重要而稀缺的机会:因为这些机会是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它们,并为此相互竞争;因为这些机会是稀缺的,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它们,其结果是不平等的。机会平等有三种基本功能:首先,它使人们对稀缺机会的竞争合法化了;其次,它为结果的不平等提供了辩护;最后,它能够使人力资源分配的效率最大化。机会平等能否发挥这三种功能,取决于它能否作为一种程序性的分配正义观念发挥作用;机会平等能否作为程序性的正义观念发挥作用,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公平性。但是,机会平等的公平性是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目前我国在受教育机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争取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1.
李芳云  张骐 《齐鲁学刊》2006,1(3):148-152
社会公正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基础,而机会平等是政府行政公正准则实施的前提。机会平等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社会赋予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低的基本权利的机会平等;其二,是社会赋予的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较高级的非基本权利的机会平等。政府行政公正制度的建设必须在恪守机会平等理念的前提下,在分配、用人、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实施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行政公正准则,这些准则包括分配领域的按贡献分配和按基本需要分配相结合的准则、用人领域的德才兼备准则、社会保障和教育领域的公正补偿准则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教育扩展会恶化收入分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教育扩展将会改善收入分配,当教育扩展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居民收入不平等将会逐渐缩小,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呈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与教育扩展也呈现出上述发展趋势。为了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适度增长的财源基础、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等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至今,西方教育分层研究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抽象的理论探讨和注重实证研究。在第一阶段,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是主要的理论派别,前者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后者认为教育是社会再生产手段。随着教育扩张和改革的进行,学者们开始转向对教育不平等影响因素和变化的讨论,统计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教育不平等模型的发展。一个分析转型社会教育分层的有效研究框架是,社会分层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分层状况,而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体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中,正义意味着平等,所有的社会基本善应平等分配.在此理论视域中,权力为少数人占有的不平等事实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之间的矛盾将会产生.为破解这一理论难题,本文拟从平等的双重维度即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来考察权力.在实质平等维度,权力不平等的形成有其合理性;在形式平等维度,权力以公平的机会平等形式向所有人开放.依据机会平等原则来检视,实质不平等的权力仍然满足了平等的形式要求.形式平等也为权力平等的证成提供了理论力量.同西方传统的经典民主理论相比,诉诸于分配正义的平等为我们看待权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紧迫性.收入分配不公在于缺少把"蛋糕"分好的合理的分配机制: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力工资水平偏低;机会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根源;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分配不公难以发挥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着力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解决机会不平等的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充分发挥再分配在体制转型阶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作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对公权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80后"人群的教育经历及其机会不平等状况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考查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和阶层不平等,并回应由《无声的革命》所引发的争论。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教育机会数量增长明显,但城乡教育差距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8.
不平等是一个正义问题,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平等会引发社会结构的紧张冲突,因此社会系统需要正义原则来调节、以保证社会合作持续稳定。国企工人在弱势阶层位置上经历了2种不平等。一是经济不平等,即工人的实际收入不能充分反映他们创造的价值,工资、奖金的不平等分配没有利于工人;二是政治不平等,不是每个工人都享有平等参与企业治理的机会,民主选举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公正,权利不平等分配对普通工人产生了不利影响。国企工人的经历表明,基本社会制度对收入与权利的分配在个人之间作出了区分,基本社会规范没有使各种对权益的冲突要求之间形成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如果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关于平等主义的争论中,分歧的焦点集中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分配什么",即平等主义者试图平等化的东西是什么,对此有三种基本的观点,它们是"福利平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分配",即平等主义者如何来实现平等主义的目标,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立场,它们是"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不同的平等主义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而这些不同的回答构成了当代平等主义理论的不同路线。但是,无论是在"分配什么"还是在"如何分配"的问题上,每一种平等主义理论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