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泰洪 《人文杂志》2007,64(4):71-75
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与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具体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官员职位晋升标准的政绩化、晋升路径的淘汰制以及政绩晋升合同的不完备性,为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提供了激励;在宏观层面上,地方政府辖区内利益的共容性和上下级地方政府目标任务的同构性,使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2.
一、国有企业并非一般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定位从理论上分析,众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体间的完全相互竞争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借助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不足是轻济发展的内在必然。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其典型特征是目标多元化,或者说国有企业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而是突破了企业的一般利润界限,超越了私人资本对单纯盈利的追求,以生产那些一般企业无力生产或不愿生产却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克服由“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弥补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3.
收入差距拉大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中国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则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形成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行业垄断,不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政府权力保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中国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富强的责任,在政府的保护中改革和不断成长,在促进政治稳定、保障政府财政增长以及政府领导干部的培养上,作出了其他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贡献。国有企业行业垄断,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收益。然而,国有企业行业垄断也制约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拉大了中国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造成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可能会使中国政府丧失由经济增长换得的应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时间。国有企业行业垄断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取决于国有企业行业垄断所带来的政绩困境程度,也取决于民营企业家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以及政府应对国有企业行业垄断问题的态度和对改革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到底是注重保值增值还是社会责任,答案的模糊不清造成了改革悖论.国有企业不断横向合并和纵向兼并也增加了垄断程度,降低了市场的有效竞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和责任.新时期应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应完全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垄断型国有企业的治理和监督机制要透明,进一步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性,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应完全明确;资本化、股份化的道路只能解决“怎么走”的问题,不能解决“走到哪儿”的问题.要解决国有企业“走到哪儿”的问题,应该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进行改革目标定位.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最大化和GDP增长高速化两大目标的驱使,往往会在税费、投资、公共服务等方面,选择有利于经济扩张而不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政策.改革当前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以改善地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规范政府行为,不仅是扩大就业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政性垄断是一种超经济垄断,即由市场之外的原因引起的垄断,是行政力滥用的体现和结果,其产生的基础与市场要素及市场运行规律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行政垄断不同于经济垄断:经济垄断是市场运行规律的反映,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典型的运动轨迹是“竞争———生产集中———垄断”;而行政垄断并非市场运行规律的体现,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的恶性膨胀和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性垄断以行政权力为支撑,借助于行政权力权威干预经济,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在行政垄断的许多场合,实施垄断的政府或其职能部门总是设法强化该垄断行为强…  相似文献   

7.
政府的自身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由政府人员的个人利益、政府的地方利益、政府的机构利益三方面组成.政府的自身利益致使地方政府行为也具有明显的利益趋向: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制造政绩工程和完成上级的考核目标来谋求职位晋升的个人利益,政府的地方利益表现为对政府间财政利益的争夺,地方政府的机构利益则体现为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和对财政预算最大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但地方政府因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而产生计划与市场、区域间合作与竞争、可持续发展与短期收益等政府行为上的一些悖论。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有限理性、激励约束机制、囚徒困境等方面来分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行为悖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进程中,由于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地方政府在社会对其制约及其适应社会的互动中产生了行为异化现象。作为“经济人”,地方政府选择了“市场交易”的企业化行为,以满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作为“政治人”,地方政府通过非理性的企业化行为,加强“抽取能力”、夸大“供给能力”,从而取得其生存合法性所必须的“政府政绩”;作为“道德人”,地方政府继续以社会精英的身份直接代理企业、替代市场,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函数最大化的目标。地方政府这些企业化行为在改革之初对开启和推动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发有趋于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它更多的则是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升级是一个经典的命题.而产业升级的本质,不但要提升产业结构,更要从微观上改善企业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垄断与效率表现出极大的对立.国有企业长期占据垄断地位,效率低下.提高效率就要打破垄断.然而垄断并不必然意味着低效.基于国有经济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提高效率,更快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心不在于打破垄断.政府适度地开放市场,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是符合实际促进国有企业产业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韩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吴立平,徐丹丹国有企业是一个在现代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经济现象.国有企业的形式、发展、演变亦是个国际问题.对我国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更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企...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实施禁榷制度的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禁榷制度作为国家垄断经营制度 ,是国家凭借其行政特权将一些重要的商品的生产经营权利收归政府 ,从而获得其正常经营利润和垄断收益的经济行为。实施禁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  相似文献   

13.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是规制机构对垄断厂商市场行为的微观干预。自然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需要引入政府规制,但政府规制低效乃至规制失灵则催生出规制改革。市场失灵和规制失灵并存需要妥当处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规制改革的本质是双重失灵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调整,规制不是为了替代竞争而是为了促进竞争,政府规制是面向竞争的规制。当前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规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民营资本进入和构建规制下的有效竞争。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动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重组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 ,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 ,并以控制其它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根本动机 ,在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直接动机是多元的 ,被直接动机支配的企业并购行为 ,将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一般关系、美国经历与中国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的特性在于通过赋予排他权以激励权利人,而反垄断法的特质则是通过阻却市场势力的滥用来保护竞争和竞争过程。两者在总体目标上都致力于促进和保护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质量最优、价格最低、服务最好的商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在追求这一目标时却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特别是知识产权即便不是创造一个新的垄断,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允许甚至于鼓励有条件的垄断,以为创新提供激励。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在美国经历了长期与复杂的演变,直到1995年后才出现互补共融的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产权滥用的受害国,中国应将竞争政策置于优先地位,以反垄断法扼制知识产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形成国内统一市场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治理国内市场分割的历史。美国主要依靠法制调控州际贸易冲突;欧洲国家主要通过促使市场制度的形成来冲破市场割据和行会势力,国外市场的扩张反过来促使国内市场统一;日本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促使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我国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应借鉴这些经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促使市场机制完善和市场主体壮大;政府加强反行政垄断、规范市场竞争;完善竞争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及企业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反垄断若干理论问题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是指少数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主体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依据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市场上产品供给、价格及其生产要素实行控制或操纵,并从实质上限制了一定市场领域内竞争的行为。垄断既指一种市场形态,也指一种市场行为,法律上的反垄断应包括这二者。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需作出法定推断,一般可从其行为后果来认定。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二者的根本目的是共同的,即维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稳定,二者的不同在于:反垄断法主要是反对限制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反对不正当竞争,各自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调整手段不同  相似文献   

18.
郭茜琪 《学术界》2008,(2):160-165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分权化的制度架构使地方政府行为具有了正反两种趋向的行为:政府既扩展市场,又分割市场;既进入区域共同市场参与经济合作,又以行政权力损害区域共同市场建设.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悖论行为实质是地方政府为追求行政区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的政府间竞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统一性、协调性的特征,客观上要求有新的制度供给来校正分权化体制架构下政府分割市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强制拆迁行为。地方政府进行强制拆迁面临着有形成本、交易成本、风险成本和公信力成本;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强制拆迁又可以获得"第二财政"收益、政绩收益、制度租金收益、灰色租金收益和威慑收益。地方政府之所以采取强制这样"非常规"的拆迁方式,是基于收益最大化或者至少预期拆迁收益大于预期拆迁成本的考虑,地方政府实施强制拆迁行为的动力源在于将收益为正并使之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商品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供过于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取得最大化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低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工具,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