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
新近,交往实践观论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关键问题上”,为着纠正哲学界“对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对“实践观的内容、结构和本质特点”的不同看法。他们以为“本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见解,对传统实践观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变革,拓展到交往实践观”,就可以变实践概念为交往实践,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交往实践观。在我看来,上述看法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是相左的。现就实践概念、结构、本质特征和实践观的哲学实质几个主要问题,谈谈同交往实践观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3.
以任平教授的三部著作为标志 ,当代中国交往哲学研究 ,已经走过三个阶段。第一 ,2 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初 ,为提出、建构阶段 ,代表作是《广义认识论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从认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进行反思 ,它开创了中国马克思哲学交往实践研究方向。第二 ,90年代后期 ,为哲学、文化对话阶段 ,代表作是《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它实现了交往实践观与当代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的全面对话 ,意义在于提出、建构了“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三 ,《当代…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人学视域中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多元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红 《学术界》2002,(1):213-218
在当前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理论研究中 ,学术界从人学视域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提出了实践人学观、生存实践观、人类学实践观和交往实践观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试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视域中的时间仅仅理解为“自然时间”,这是对马克思时间理论的重大误解,从而窒息了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革命意义。实际上,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存在着三重视域:一、哲学视域中的生成性时间,这是马克思历史性存在的本质规定;二、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物化劳动时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同质性的本质内涵;三、人学视域中的自由时间,这是自由的本体论基础。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整的理解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120年后,重新解读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科学辨识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的理解,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出场学视域为解读地平线,从恩格斯对哲学革命逻辑基点的理解、批判旧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改变世界”的哲学路向等五个方面做深度解读,从而阐释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哲学革命性质及意义理解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7,46(3):120-122
厘清杜威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我们理解杜威政治哲学逻辑结构的必要前提。他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杜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总体逻辑结构。在解决了哲学问题视域论证的基础上,他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核心问题:民主。因此,“哲学家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杜威政治哲学建立的“前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喜国  冯艳梅 《理论界》2013,(12):125-127
本文在梳理中国梦所处的外部环境基础上,从哲学意蕴和历史逻辑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梦的生存哲学、发展哲学和组织管理哲学,即中国梦的“存在一交往”观、“生产一消费”观、“集体一个体”观。进而提出中国梦能够“凝聚内力、转化外力、形成合力”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这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和平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即在唯物主义前提下,视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其基本的逻辑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或者说,是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合理性)的统一、“天择”与“人择”的统一。一、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扬弃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及其诞生宣言书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对它作进一步阐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宣告“对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  相似文献   

12.
专稿从世界历史瑚论看“中国特色”从历史中吸职羊宫曹并鹦荣和发展杜会科学岳新凤张建斌(6·17)罗保铭(11,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综述龚关(6·18)“三个代来”直要思想研究刍议邓小平现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王月玲(7’21)对“5个代表”且匹思闲的理解和思考(7·10)邓小平‘三个血向”思想的时代内涵把握“三个代表”的哲学内涵勺中国教育革命江新国潘俊英(·16)完成党的神圣使命李国士(7·10)论邓小平试验琳似的现论贡献忠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余卫国(7·12)和实践意义邹卫邦(·8)对‘一个代表”思想内涵的思考马春泣(7·I4)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3.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3,23(4):66-73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它不是认识论和狭义历史观的,而是本体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其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观的(1)由“物质”到“实践”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2)对“抽象的个人”进行批判回到历史本身;(3)以实践为基础扬弃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二律背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4)由“说”回到“做”哲学观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东岳论丛》2006,27(4):32-37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观点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和劳动二重性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实物”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物是“生产物” ,体现的是感性的人的主体实践本质 ;物是“社会物”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前者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 (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 )抽象物质观的根本区别 ,那么后者则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传统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实物观 ,重在揭示和透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诸“物相”———商品、货币、资本等具体历史形态———的主体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向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 ,对于当代人寻求扬弃物化和人的解放之出路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有三种提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三种解读.王玉樑和刘福森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一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头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坚持者,本文为实践唯物主义再次正名,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评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陷,探讨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的无理,并分析了王、刘两人在批评实践唯物主义时各自论据的逻辑矛盾.强调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前后相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现实的个人”的移居,重心从抽象概念王国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实践关系相对于理论关系的逻辑优先性。马克思生存论的现实呈现就是资本批判,其结果是共产主义视域的敞开。在此,现代性的历史边界得以划定。然而,指出现代性的未来宿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当代价值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原创学术空间重构先验批判:反击后现代怀疑主义的一种元哲学筹划崔平(1·5)“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漆思(2·5)拯救实践:元实践学探赜徐长福(3·5)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高新民(4·5)政治义务重释周濂(5·5)论“欲望健康”与“价值并立”:否定主义的欲望观与社会交往观吴炫(6·5)名家专论哲学三题黄楠森(1·16)基督教与审美张世英(2·13)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科学背景刘放桐(3·13)林则徐禁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萧致治(3·20)民主政治: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求索崔之清(4·13)墨子论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三种观点:内史观、外史观和综合史观。内史观强调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记述,不考虑外在因素;外史观侧重对历史事实外在因素的分析,不考虑历史事实本身;综合史观从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阐明历史,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记述历史。语境论历史观为综合分析历史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从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分析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实现了内史观与外史观、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