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吸引读者之处乃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 ,分别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在语言运用(即文体 )上的四个独特之处 :“小说是回忆”、“小说是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以及“气氛即人物”。文章力图从这些方面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创新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阐发。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与其独特的小说文体之间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本文分别从汪曾祺的生平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濡染、前辈作家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汪曾祺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氛围、童年叙事、儒道并举的美学追求和散文化的结构方式等特点,逐层探讨了作者和其小说文体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个人品格、生平经历、传统文化濡染、前辈学人影响等方面 ,探讨其人文品格与文体风格的关系 ,对其小说文体作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表现内容来看,汪曾祺小说对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体悟、对人性恶的揭露和展示、对人的非理性意识的大胆表现,从表现方式来看汪曾祺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注重对人物的潜意识发掘和表现。但汪曾祺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巧,而是将其吸纳、转化为己有,成功地对其进行修正:首先,汪曾祺用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平淡、豁达来中和西方现代主义那种人与环境紧张激烈的冲突;其次,汪曾祺还根据传统审美习惯和传统的表现技巧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追求技术之上的形式主义做了修正;最后,汪曾祺坚持用传统的时间观来对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 ,新时期小说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但是 ,从新的视角来分析 ,1 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具有新的价值坐标 ,呈现为一种“革命性” ,无论是主题、视角、文体还是艺术本质、作家的审美意识、小说的艺术精神都有极大的变革 ,有着全新的面目。它在主题、文体、美学风格等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形式技巧和文体风格方面,也体现在个性气质和思想观念方面。正是在文章学传统的启发下,汪曾祺提出了"汉字思维"、以"节奏"代"结构"、"气氛即人物"等许多极传统又极现代的观念和主张,并且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种"气本论"的小说观念,一种"以文章为小说"的创作思维方式和习惯。以"气"为本,使汪曾祺获得了接受"意识流"的基础;"以文章为小说",在促其完成小说文体创新的同时,也给他的创作思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束缚和局限。  相似文献   

9.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文体类型,它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学传统.文章将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三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的渊源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对章回体小说的理性审视,而且对我们准确把握现当代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novel)这个术语18世纪才充分得到确认。商业经济发展、读者大众化、出版商业化、政治变革、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哲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传奇文学、故事小说、人物特写等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构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的文化契机,并形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及主要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虽然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在文学史上获得的评价却是难得的一致,足以自成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评价本身的时代演变有关,也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传统前后衔接,但在汉语文化的创作背景下,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接纳,毫无障碍地获得共鸣,其实与创作中渗进的传统文化人格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说的情感抒发、情节节奏、氛围营造到人物品性无不显现出浓重的古典士大夫情调。汪曾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新生,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人格的精神流脉由隐而显地重新涌动,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以其浓厚的乡土风情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特殊位置,并使其与其他乡土派作家异趣。风俗画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具有独立的意义,与其叙事视角、结构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成一体,是其小说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虽然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在文学史上获得的评价却是难得的一致,足以自成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评价本身的时代演变有关,也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传统前后衔接,但在汉语文化的创作背景下,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接纳,毫无障碍地获得共鸣,其实与创作中渗进的传统文化人格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说的情感抒发、情节节奏、氛围营造到人物品性无不显现出浓重的古典士大夫情调.汪曾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新生,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人格的精神流脉由隐而显地重新涌动,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词曲寄生于小说后,小说文体不可避免地在叙事结构、语体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发生嬗变。本文将寄生词曲与明代章回小说文体变迁的联系分为三期探讨。早期章回小说中寄生词羼入由少到多,表现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干预功能由单一渐趋多元的流变轨迹彰显了小说文体由讲唱型文学向案头书面型文学过渡的特点。中期寄生词曲在功能上呈现出复杂化与扩大化的明显趋势,尤其是《金瓶梅》中大量以散曲负载诗词等传统韵文体式于小说叙事的建构作用,值得特别留意。晚期随着小说理论的不断成熟,小说文体观念的渐趋明晰,寄生词曲逐渐淡出小说文体,这是小说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流向,同时也是小说由早期话本的诉诸于听觉逐渐向诉诸于视觉的案头文学过渡中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小说经五四文学的自觉追求与不断实践,吸收、融纳中西小说传统和其他艺术文体资源,在三、四十年代日益走向成熟,并形成一套近乎规则化的小说文体模式:人物、情节(结构)与环境的调合、统一。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显然潜在地接受且契合于这样的小说写作规则,同时又尽可能地突破该规则的束缚。他是一位富于文体创新精神的小说“文体家”①,崇尚“旷野、草莽、大海、强盗、狼、毒蛇、蝎子、野生的东西”②,也以创作的“野性思维”对现代小说的审美眼光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敞露出丰富的文化意味。一端木写小说出手就有“大家”气魄,《科尔沁…  相似文献   

18.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5,(3):237-240
翻新小说是在古今小说交汇处与中西文化碰撞中适应晚清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学市场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小说类型,是晚清新小说创作实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文体杂交优势,打破传统时空观而带来的叙事结构的创新等,是翻新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作为晚清新小说类型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翻新小说以其独有的文体优长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诗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小说文体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所致,同时也和小说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心理、文学观念及其审美追求密切相关。诗歌进入小说,弥补了小说创作不成熟的缺陷,同时也给小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社会审美心理的改变,诗歌逐渐退出小说文本,但是诗歌对小说的审美观念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