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情,在美学理论中,它的通俗含义即是所谓人高兴时山欢水笑,忧伤时云愁月淡。而根据理论的需要来下个定义,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同情。美学把“移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之一,旨在对文学艺术中的移情现象作抽象和概括,研究移情在欣赏和创作中的运用规律,肯定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反过来指导和促进文艺创作实践。然而,移情现象不仅存在于文艺领域中,还大量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鉴于这种可分性,我们不妨用哲学这门科学来对移情作一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是近百年来西方美学家们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朱光潜同志首先介绍过来的西方近代的“移情说”在我国也有很大影响。但遗憾的是,建国三十多年来,美学界关于移情作用的专篇著作却并不多见。最近,马采同志发表了《从移情说观点看审美评价的意义》的长篇美学论文,对移情作用和美的本质等一系列美学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文  相似文献   

3.
从移情作用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对移情作用的认知,接着进一步从认识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论述移情作用的重要性。移情是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推及到其他方面也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吕澂是卓越的佛学家和中国近现代美学先导,其佛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他对于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最初建构的贡献却一直被尘封在历史中。吕澂以他的"唯识"哲学为基础,选取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致力于构建一种具有绝对真理性、能够普救人类的"唯识美学",并从学术、精神、价值、规范四个方面界说了美学学科质的规定性,粗线条地勾勒出美学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6.
移情、抽象和过程作为艺术领域的基本范畴,它们不象再现、表现和形式等范畴那佯陈旧古老。虽然在我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移情、抽象概念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很少把它们上升为美学范畴来思考。既然移情、抽象和过程已成为我们的美学家、艺术批评家共同使用的确定概念,而且它们的内涵与艺术的本质有着根本的联系,其外延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并已作为我们评价和研究审美现象、艺术现象问题的观点和方法,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美学知识系统化、科学化的体系建构的“纽结”,即把它们从一般美学概念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7.
移情说与接受论,都是在我国先后发生了较大影响的西方美学理论。 移情说最早引入我国是在30年代左右,当时就受到了鲁迅的尖锐批评,不少进步文艺工作者如巴金、王任叔、张云翼,亦曾发表过不同意见进行驳难。解放后,经过50年代那场美学大讨论,移情说之类的影响力,确也大大减弱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进入了科学美学的时代。用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的话说,旧的哲学方法是“自上而下”,而聪明的办法则是“自下而上”,从各种事实出发,谨慎地、逐渐地上升到综合和概括。但是,实验美学通过辛勤的、繁琐的实验归纳出来的引发美感的某些形状、形式及其原则,都无法对美感予以科学的说明。美感产生于形式的静观吗?可是这些形式的表现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美感产生于对形式的联想吗?然而既然产生于联想,就说明美感已经离开了那些作为元素的单纯形式及其原则之类。这样,在美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审美移情说便适应纠正实验美学的局限而登上了历史舞台。里普斯就是美学史家所公认的审美移情说的主要代表。 泰奥多尔·里普斯(1851—1914)的专业原是心理学,曾任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20年,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其心理学美学著作主要有:《空间美学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美学》(1909)、《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等。 审美喜悦:“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移情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言志"和"缘情"为其理论主张;二、移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对主体的刺激;三、移情的结果是"物我两忘"。而这三个特点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审美移情,是美感体验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世界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审美移情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音乐家——伯牙。 根据汉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在《琴操》上记载的故事,我们可以对“移情”这种特有的心理现象,做一个有趣的分析。 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间,有一位音乐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主义美学最初的理论 ,移情论体现出人们“自下而上”通过实验心理学探明审美心理的一种企图。浮龙·李以康德美学为起点 ,试图证明美不可能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事物本性 ,美只是人观察和解释事物时采取的一种主观方式。移情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不包含任何客体信息、不存在个体思想感情的普遍化概念 ;正是这种普遍化使得主体的活动被转移到客体继而成为客体的性质 ,即主客合一。移情是知觉在把握客体形状时一种不受干扰、平衡、稳定和持续的过程。进入人的意识并且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的是移情活动中生命力所发生的变化。浮龙·李通过生命力的变化以及人对这个变化的意识解释美感 ,因此 ,美感在浮龙·李的移情说中洋溢着对生命力的兴趣和肯定。但是 ,由于无功利前提 ,这个兴趣最后只能落在对人自身肌肉运动的意识上。人们批评移情论把移情的原始动力最终归结为器官的生理活动是损害了美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艺术和美学的传统研究通常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给出丰富的分析和深入的阐释,而生物学研究则探索艺术活动和审美过程的普遍规律。它们在人类本性研究中各有贡献,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性常常被文化生物学、神经艺术史研究者所忽视。例如,艺术史和美学研究中的“移情”与“模仿”机制在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推进中,就存在着忽略文化历史具体性的问题。在多元知识视域中,探索人类的生物存在和文化存在之间相互接合的复杂层次和中间阶段,避免单纯的社会生物学、文化生物学的一元化结论,既是当前部分学者的主要尝试,也构成未来美学和艺术跨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美学研究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在方法上从自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方法;一是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注重审美观照中的自我活动,特别是集中对审美活动进行心理分析,集中探讨“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等问题。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理论体系。立普斯是移情说理论的系统化者和最大代表。他对移情说作了较充分的发展,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去,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14.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缺陷,移情在道德领域并非具有如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适用性和最终决定性,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的叙事范围与理论论阈需要认真检视。其一,基于"冷-暖移情"难以在旁观者与行为者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道德评价关系;其二,移情的"利他本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我移情"的重要性;其三,移情并不能提供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道德解释能力。虽然斯洛特极力证明移情是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具道德优越性的"不证自明"的道德能力,但显然仅靠冷暖移情这种经验反应机制难以满足道德判断的实际需求,其道德有效性和移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如若置这些难题于全然不顾,斯洛特以移情作为普遍道德基础的理论抱负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由于各自不同的传统哲学背景 ,中西美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西方美学是一种以主客的统一为其理想的美学学说的话 ,那么中国美学则代表了一种追求主体间的统一的美学思想。然而 ,现代西方的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哲学的出现 ,尤其是其两种类型的统觉理论 (对事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统觉 )的提出 ,其从根本上论说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对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移情的实际一致 ,则改变了以往中西美学的歧异状况。因此 ,现代哲学的理论发展表明 ,美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亦是主体间的统一。唯有在美的领域 ,人类才能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而获致自己的完整的人生 ;中西两种不同的民族才能克服其自我隔绝的困境而使彼此的心灵深深默契、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6.
“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环境审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活泼生动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阐释,即可以看出环境审美欣赏的"移情模式"和"知己模式"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彦华 《理论界》2013,(12):128-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琳  肖宝凤 《理论界》2010,(1):125-126
"十七年"电影中正面女性人物之身体的形色呈现成为权威政治的表述:其美丽面孔在镜语机制的作用下具备了政治移情功能,借用凝视快感创造了隐形的意识形态;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朴素衣饰既为观众提供了视觉愉悦,更为现实女性提供了政治衣饰美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建筑符号构筑的世界,各式的建筑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活动场所,使人类社会在建筑的保护下得以健康发展。建筑在满足人类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它的功能、空间、艺术、比例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城市建筑美学的精髓。对于城市建筑美的评价、影响建筑美学的因素、地域性建筑的美学体现等研究,深入阐述了城市建筑美学的内涵及建筑美的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20.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平策 《文史哲》2003,(2):123-128
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 ,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 ,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 ,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 2 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