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如何确立,衡量和判断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标准如何定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问题时,坚定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让惊龙是当代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一、发展生产力:根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首先,生产力标准是由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根基,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发展阶段与程度的根本标志和衡量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我们只能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来确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进步程度。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优越,归根到底在于是否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论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当然.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不是唯一的,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多维的系统,但最根本的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其它方面的进步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它最终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生产力的进步是?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客观尺度,它构成一切尖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准则。生产力作为社会机体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标准。社会进步的具体尺度是多样的,但在理论本质上又是一元的,其他任何标准都不能取代生产力标准所具有的最终的根本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所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准则,一切社会制度都必定由这一客观准则来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评价标准应是以生产力标准、制度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多维发展标准体系。其中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它决定着制度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 ;制度标准作为中介 ,对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起着制约作用 ;而人的发展标准则在整个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三种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社会发展评价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从而形成一个具体、历史地评价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实践标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是为了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当实践标准表现为社会历史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和结果时,它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人类一切其它社会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类生产活动的前提和结果都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所谓生产力标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评价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合理,最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是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它有两层含义,即生产力既是标志社会发展、区分不同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又是检验经济制度(包括体制)先进与否、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区间”可以有不同的经济制度与它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政史科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就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出现的几个不同观点是:(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个物质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都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形象地表述过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然而,要使我们在考虑问题和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以及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时不陷入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就必然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包含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也包含社会形态跨越发展和依次演进的具体道路。这一具体道路在实现上又有两种形式:相邻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和不相邻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在唯物史观中对社会形态一般发展与这一规律的具体发展道路进行界定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包含着跨越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也为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赵银月 《理论界》2004,(6):30-32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经历了在实践标准基础上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环节.本文试对这三个标准的确立进行一个回顾,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向德平 《学术论坛》2002,42(2):133-13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评价社会发展时 ,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 ,强调文明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 ,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根本的标准。邓小平坚持生产力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补充、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是进步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信念.列宁说过,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最高标准当然不是唯一标准,实际上衡量社会进步还有其他方面,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如何理解这个最高标准,而不展开对其他标准的全面论述.很长时间内人们只从外在方面去理解生产力,把它看成是单纯的物即技术工艺设备,因而生产力的发展被看作是一种外在财富的发展.以此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就导致了逻辑上的矛盾:外在的物似乎成了目的,而人本身的意义却不见了.或许有  相似文献   

12.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标准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角度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标准是从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经济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规范,来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总是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求得自身发展。一部文明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不断展现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评价社会进步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其正面效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所决定,人类社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但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从来就不是刀切斧断、泾渭分明的,而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要顺次经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样五个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里为了下面论述的方便,权把社会主义突出出来).显而易见,经济形态分为三种,而社会形态则为五个,这就决定了有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混  相似文献   

15.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到底应该是生产力尺度,还是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两种尺度的结合,抑或是生产力、人的发展和制度等多种尺度的综合?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及评价尺度等范畴的科学内涵来看,社会进步的实质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升华,而作为这一升华之深刻根源的生产力,则是一个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统一的综合性范畴,它不仅可以诠释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还蕴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取向,因而,衡量社会进步唯一合理的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尺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过经典表述,这个经典表述,揭示了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是这篇著名文章中,马克思具体指出了历史上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情况:“大体来说,亚细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形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发展,有三条平行的主线,这就是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当然,经济、科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不可能有脱离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和科技。这里把它们并列起来,是为了便于从不同侧面加以深入考察。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探索社会、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其主要背景是: (一) 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要求社会、经济、科技必须协调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始终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因此,任何国家总是把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的具体的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控制和征服自然界的程度,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借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区别的。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因而,考察生产力的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有力工具,它是指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另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代替的过程。《资本论》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的集大成巨著。《资本论》不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而且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资本积累的规律考察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中地体现在所有制关系上,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要落实到所有制关系上。《资本论》考察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