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朝兴衰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春  周力 《江海学刊》2007,(2):165-170
女真初兴之时,能够以一个比较落后的政权打败先进的政权,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而是因为那时的女真人具有一种“情通心一”的民主团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勤政廉洁的进取精神和不知畏死的刚强好武精神。到了金朝变后进为先进的后期以后,在新兴的尚处于落后阶段的蒙古政权进攻下,却“每战辄败”,“望风奔溃”。那时的金人已丧失了原来那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逐渐走向了腐败。从金朝兴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腐败就要挨打”,我们应该牢记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李白家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究竟是陇西人 ,还是山东人 ;抑或是四川人 ,还是江苏人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其实 ,具有权威性的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和有关的史料皆证明李白生前在他的诗文中所述其家世的真实可靠 :“白本家陇西人” ,即陇西成纪人 ,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今绵阳江油县青莲乡 )为第二故里 ,系凉武昭王李 日高 第十一代孙 ,其远祖便是西汉李广。  相似文献   

3.
4.
李白家世研究历史悠久,众说纷陈,莫衷一是。对此进行梳理、评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李序》、《范碑》真实可信,学界公认,李白家世研究当依此进行;据此并可勾勒出李白先世大致生活轨迹;李白家世诸说中,仅"拥立中宗宗室"与"李抗后裔"二说尚可商榷研究,其它皆当否定排除;李白为李广之二十五世孙。  相似文献   

5.
成实师说是一种佛教学派,极盛于梁陈。其原因,首先在于统治者的提倡与个人爱好;其次,《成实论》宣扬的某些学说适应了当时社会状况;第三,《成实论》易于初学;最后,僧俗之士对佛学系统认识的模糊不清,给《成实论》的流行以可乘之机。至唐代,成实师说在与三论学派的较量中日见下风,以至最后灭绝  相似文献   

6.
张卫波  王瑞 《船山学刊》2006,(1):127-129
孔教运动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兴起、发展于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政期间一度高涨,张勋复辟后趋于衰落。孔教运动由兴而衰的启示是:振兴孔学的关键在于孔子学说本身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而非其他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7.
城镇是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探析区域城镇兴衰变迁原因,考察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有利于区域城镇发展方针的制定和完善。一、社会政局稳定是城镇发展的首要因素1.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更迭频富,战争、动乱都会严重阻碍和破坏城镇的发展。战国末期,在今河北境内,北部主要为燕属地,燕都于蓟,又以武阳为下都;中西都为中山国属地,中山初都于顾,后迁都灵寿;中部、中南部为赵国属地,赵初都于晋阳,后迁都于邯郸;此外还有一部分为魏、齐属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中山灵寿故城从此彻底衰落。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不断…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门阀,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门阀是豪强、士族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门阀的历史大约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门阀历史的第一阶段——两汉,是豪强地主的形成时期。早在西汉前期,官僚、地主及某些封君就已着手兼并土地。史载:“上(刘邦)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肖何)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又载:“(田)鼢……治宅甲诸弟,田园极膏腴”,又“鼢使藉福请(窦)婴城南田,婴大望日:‘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不许。”“丞  相似文献   

9.
榆次常家与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榆次常家是近代中俄茶叶之路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其时常家茶业规模最大 ,实力最强但由于俄国的侵略政策和清廷的腐败无能 ,常家与茶叶之路同归衰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几度大起大落,在繁荣和兴盛的高峰中突然衰败下来,又从衰败中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在达到新的高峰时又衰败下来。封建商品经济的这种曲折的发展道路,正是中国封建结构发展进程中的某些不稳定性造成的,是动荡的小农经济通过封建结构在商品经济中的反映。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兴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三次大的兴衰。第一次兴盛是从战国开始,到汉武帝时发展到高峰,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之后开始衰退,到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低潮;第二次兴盛是从隋  相似文献   

11.
孙伟 《齐鲁学刊》2015,(2):131-135
浮世绘反映着日本江户时代的世俗风情和审美时尚,更凝聚着日本特有的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鲁迅喜爱浮世绘,一方面基于其"苦闷的象征"的生命体验,一方面基于浮世绘对现代美术的启示和影响,其深层原因则在于鲁迅对浮世绘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亲近、对人本身情欲的肯定和对生命自由的向往的深刻认识。浮世绘亮丽的色彩在鲁迅创作的色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浮世绘作为日本世俗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影响鲁迅性观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3):115-12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之一,其眼界与识力超出于现代与文学这样一个范式。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从非文学家的角度来定位鲁迅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企图。  相似文献   

13.
宗族及在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宗法制度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种影响在解放前不仅表现为宗族势力对农村社区生活的直接的、有形的控制,而且表现为宗族势力对农民意识层的渗透,使其成为间接控制农民行为的无形的观念力量──一宗族观念和宗法思想。解放后,随着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的消灭,宗族势力对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直接、有形的控制逐渐被消灭了,但根植在农8$层意识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思想却一直未被消除。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它对农民行为的影响有时就会由潜在的变成…  相似文献   

14.
刘莹 《理论界》2012,(4):112-115
新军作为晚清政府仿照西方编练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成为推翻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随后在社会动荡中沦为军阀割据的工具,一步步走向衰亡。新军的兴衰演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军事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家体制的改革相一致;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5.
女真学是在金太宗的支持下随着女真字的创立推行而建立起来的。金世宗、金章宗时期是女真学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世宗在经历一系列尝试之后于大定十三年设立女真进士科,并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备的女真学校系统和选拔制度。章宗时情形有些变化,女真学尽管因他保持国俗的提倡仍很兴盛,但汉族学校显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卫绍王、金宣宗、金哀宗时期由于政治日益衰落和经济困窘,金朝政府无法再为女真学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与稳定的政策支持,加之女真族汉化的日益加深,女真学迅速衰落。但女真学在提高女真人文化素质、塑造女真崇儒尚文的社会风气,以及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鉴戒的历史价值都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光辉成就和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的最突出的贡献还是通过杂文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那样:杂文创作不仅适合鲁迅“作为一个‘闯将’和‘猛士’的自由驰骋,而且也适合于他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自由驰骋”。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十  相似文献   

17.
鲁迅处于整个中国从古代趋向现代这种转型期的客观环境中 ,主观上极端敏锐深邃的思维能力使得他比常人更为敏感地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沉重压抑的负荷 ,更为深沉地理解全部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状。鲁迅将自己的空间视野投向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轨迹 ,从启蒙主义的起点出发 ,最后归结于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构。他的“立人思想主张 ,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入思考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剖和激烈批判以及对改革国民性的悲观却又决不妥协的实践” ,都显示出其异常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并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成功的时代原因与个人原因,本文着重于探讨个人原因.这里所说的个人原因也不是所有的原因.只是若干我认为较重要的原因.我想通过这样的角度来讨论鲁迅的一些基本精神面貌,或者说,鲁迅的总体精神特性.但直至现在,我仍未形成成熟的认识,只是一些胚胎性的粗糙的思考.鲁迅的成功已经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公认的历史事实.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作了最科学的评价.鲁迅的成功不是我们这些研究者捧起来的.有一些人,比如象梁实秋,他在台湾说我们是"有计划地"给鲁迅捧场,这种看法当然不是善意的.实际上,鲁迅创造了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志在其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家世作了不少考证性的研究。其中虽含有较大的推论成分,但有些推论还是有理有据而具有说服力的。比如,关于李白先世窜谪之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是条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是碎叶。两说之不同,历来研究者均不得其解。郭老则断为“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我认为,这个论断应符合实际,因为“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  相似文献   

20.
古代刻书主要有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种形式,其中因坊刻具有浓厚的商业特征,所以刻书的数量最大,流传的面也最广。福建刻书首推闽北为最盛,从五代一直到明朝都是我国重要的刻书基地。明末清初以后,建阳刻书逐渐衰落,而与此同时,鲜为人知的闽西四堡坊刻却正在悄然兴起,成为我国南方继建阳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刻书中心。由于四堡坊刻流传至今的实物很少,对它的研究几乎被学术界所忽视,目前所见有关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专著亦均未提及。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