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洪江如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20-23
介绍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3.
赵绍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依据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进入社会主义后,我们党为确立这一时期的基本路线,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形成了不同内容的基本路线,有时也叫总路线。分析比较这些不同路线的形成过程、理论认识基础及其主要内容,对深化和拓展我们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炼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42-44
《领导者》杂志在2010年第37期发表了姚监复同志《试谈现实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一文,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周开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2):71-74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 ,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 ,指导了俄国的革命 ,成功地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体制的缺陷和其他原因而解体。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章着重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张明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68-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了“两个没有变”。深刻认识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的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海山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认我国现在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据此制定了党在此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张建忠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1):30-40
现代化、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三者本非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社会境况,但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下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在未完成现代化的历史境况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应以此为立足点去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和发展进阶问题。尽管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要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也随之缩短,而是仍将延续到本世纪中叶。然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发生阶段性质变,其在内涵上将从“特殊意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向“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的标志,届时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9.
邹升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25-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邵宪梅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经典社会主义的本质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终结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以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远大的价值理想创造了伟大成就并破解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增进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为价值指向,把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自觉,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裕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担当,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12.
刘红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5):64-67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本文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于现今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赵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71-75
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面临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等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保证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应从文化创新、人才支持、外力引进、主体培育等方面探寻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就是不断与时俱进、做好先进生产力忠实代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地发挥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9-94
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路径依赖的出发点是强调个性发展和反对价值观灌输,其实践形式是全方位整合价值观教育资源,其自我强化机制是美国国家精神的塑造。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是:一要重视路径依赖的出发点;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三要重视全方位教育资源协同发挥作用;四要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张俊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14-17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原是以非常手段解决特殊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治安、劳动就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权宜之计,后来逐渐演变为执政党及行政机关推行政治、行政强权的工具。剖析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成因,揭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同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人权条款的根本对立、同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与法治进程的严重背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尖锐矛盾,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并就其存废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曹应梅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江泽民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曲折发展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国家级的非强制性教育项目评价标准,美国《教育项目评价标准》从1981年到2011年历经了3次修订.《教育项目评价标准》(2011)由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在严谨的程序下制定,其对美国教育项目评价起着规范、导向、调节以及质量控制的作用.最新版标准呈现母标准整合子标准、子标准紧密联系、注重元评价等特征.中国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借鉴与实际调研基础上,制定过程要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标准内容应妥善处理指导性与操作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廷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5):263-275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追求。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伟业,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基础,从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回溯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源流与价值取向,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纵览党的百年历史,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持续加深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具有深... 相似文献
20.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
为了探讨史学思想中有关历史理解问题的观点与看法,采用了文献整理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理解历史事实就是要寻找"言"与"事"背后的思想意图,历史理解的方法是"为古人设身而处地",即史学家假想性质地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进行移情和想象,像古人一样地去思想,从而寻找到历史当事人的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