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称"和"不对称"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在反义形容词的功能和用法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借助对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测查,对"对"(正确)和"错"(错误)这组反义词在功能和搭配方面呈现出的"不对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发现这组反义词的部分功能和用法并不完全符合标记理论对"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归纳,进而对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多种版本的品德教材进入了教学实践.为考察不同版本的品德教材特点,本文在义务教育阶段品德教材语料库的基础上,以主题及特征词为统计分析对象,对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拟合情况,以及不同版本教材的各自特色和优劣势进行了实态分析与描述,旨在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霍小玉传>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以及作为对比使用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文本可读性等多方面数据做了统计和对比.同时,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译本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实证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用于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中.  相似文献   

4.
国外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理论、描写和应用等层面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概况.分析基于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应用成果.目的是使读者对语料库翻译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拓展我国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为情态动词等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两个考察视角,即中介语视角和相应的学习者母语视角.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中介语视角考察,通过检索自建的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较多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义务情态意义及其序列,认识情态意义及其序列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少且错误较多.从学习者母语视角考察既包括分析与情态动词"must"相对应的汉语部分,也包括检索汉语"必须"这一情态表达的相应英语.调查发现,双语转换时母语思维对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习得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对相关情态动词或情态性的运用掌握不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调查展示了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对中介语研究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英汉平行语料库调查"使"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英汉平行语料,运用自行编写的检索软件得到以“使”为关键词的汉英平行索引,并应用中国科学院的在线双语句对语料库搜索以“使”为关键词的汉英平行索引。根据这两种语料库得到的索引例子对“使”的各种英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得到了六种新的“使”的翻译方法。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客观、有效地得到“使”的各种英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以FROWN和LCMC为可比语料库,考察英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在实际语料中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英汉语中"本身具有给予义类"和"信息交际类"双及物动词在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其中"give"和"给"居首;英汉语中,使用频率最低的双及物动词类不尽相同;汉语句法的多样性导致其使用"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频率较低;语料库在"施事"和"受事"论元的分布方面差异明显,而在"与事"论元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专注于研究中国学习者英语的特点,尤其是搭配方面的特点,但是有关"名词-名词"搭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已赋码的CLEC[1]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运用WordSmith Tools提取出附有"CC1"[2]的索引行,即存在"名词-名词"搭配错误的索引行,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加以分类,深入探讨了产生此类错误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语料库语言学,综合运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3.5.8w的"World List""Concordance""File View""Keyword List"等功能,分析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叙述视角、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文本主题,为海明威写作时贯彻的"冰山理论"提供支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语料库方法对海明威作品《雨中的猫》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研究,为已有的文学阐释提供支持,同时为文学鉴赏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版本问题,及入选<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汉、英文本的作(译)者、成书时间、内容和底本的基本情况,比较了四大名著各英译底本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入库的中文语料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深入地比较、研究、分析、筛选及语料的标注,为语料库中文语料的选择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标记理论,结合语料库量性分析方法,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探究白睿文的四部译本是否具有较显著的相同点,即是否具有他个人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白睿文的译本具有较鲜明的译者风格,主要体现为:译文用词简单常见;译本的遣词造句更能突出英语源语文本的特点;中英文做到句句对应,习惯于拆分长句;主题集中于家愁国难。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在将中国古典文集译介给与我们语言文化渊源不同的英美读者时,要使译文流畅自然,易于接受,译者的创造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我们今天读起来深奥晦涩的古汉语译介成通俗自然的现代英语,是值得我们翻译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译者罗慕士的译本中实例的分析,展示这位优秀的美国汉学家优美灵活的创造性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 ,以《红楼梦》两部优秀的英译著作为蓝本 ,分析其译作者杨宪益和霍克斯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 ,结合《京华烟云》对红楼之精心摹拟 ,阐明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对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借助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和法国梅肖尼克翻译诗学理论,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及其韩少功、许钧两个中译本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进而在创造的层面上对文学翻译的性质加以探讨,得出文学翻译不是再生品而是新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17.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焦点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突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教父》汉译本为例,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通俗小说英汉翻译的特点,提出适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增强译者对译语读者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今翻译方法论出发,论证恰当的“改写”不论对于文学翻译,还是对于科技翻译,都具有切实可用的功能效果。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实践中须根据互文本间的文化差异程度,把握“改写”尺度,在“改写”的最佳平衡点上协调语言差异,实现跨语言交际目的、满足译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文学作品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精通英语,还要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明白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如果翻译的时候译者过多地受制于原文,对原文亦步亦趋,不但不能“忠实”于原文,还会出现“翻译腔”。针对这一现象,同时结合《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一些典型例句加以分析,希望对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