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张秀琴  文兵  李德顺 《学术界》2004,(3):113-12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发起的"青年哲学论坛"举行了题为"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讨论,张秀琴博士主讲了<超越、抹平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初探>的话题,文兵、李德顺等十多位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黑幕"定性已久,然而仍需返诸历史现场细辨."黑幕"定性源于<新青年>同人"斥黑"."黑幕"原初有借媒体揭露社会现实的动机,其主体立场的昏愤与渐行渐变的商业操作决定其价值模糊,终于成为公共场域中的垃圾."黑幕"的客观作用恰恰与<新青年>改良社会的目的相冲突,所以<新青年>同人必得"斥黑",斥其贻毒青年的害处,斥其与传统文学糟粕的一致.斥责者的主观愿望是建构新的"个人、国族意识形态","斥黑"客观上是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一部分,并不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上做文章,因而申斥的方式与态度大同而不乏小异.<新青年>同人现代性强势话语一直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黑幕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仝建平 《晋阳学刊》2005,(3):121-122
童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担任陕西等地的"宣抚使",而<宋史·贾炎传>及<大金国志>却误作"宣徽使",这是两种不同的职官,应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但是,如果把距离问题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由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那么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远未穷尽。本文以布洛和齐美尔的距离说为例,提出了两种"距离",即"艺术的距离"和"社会的距离",相应地提出了两种"审美现代性",即"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的审美现代性",从而展示了"距离"与当代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8.
丁文 《学术探索》2006,36(4):130-137
本文以<小说月报>在1921至1923年间有关"国故"话题的讨论与酝酿,以及体现<小说月报>"整理国故"集中成果的1927年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份杂志上一度呈现出的"国故"色彩的辨析,试图呈现出这一新文学重要刊物上关注未够的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并由此透视新文学刊物在屡被言及的新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译介两方面成绩之外的话题转移,并牵涉出"五四"文化语境流变的复杂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雅明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现代性视阈下进行解读,发现并呈示出隐含在青年本雅明哲学思想中的逻辑线索--通过艺术获得真理的救赎.笔者在文中把本雅明写于1916年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视为其早期(乃至更晚些)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其<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以前的作品则是这一起点的内在逻辑的展开,即经过把隐含在"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的思想萌芽由潜能逐渐发展为现实这一渐进的过程,本雅明实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真理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