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也是历史上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戏剧.法国作家伏尔泰从中撷取灵感创作《中国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潮.伏尔泰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批驳卢梭的野蛮人高尚论,为此不惜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动机则是借宣扬中国高尚的道德精神来传达自己的启蒙思想,为此则不惜多方面向大众的审美趣味妥协.  相似文献   

2.
宋全成 《文史哲》2001,7(2):67-74
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 ,但是在自由、平等及其政治保障的问题上 ,明显区分为对立的两派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私有制的永恒性 ,而卢梭主张其历史性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重视人的自由权利 ,而卢梭更重视人的平等权利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并不主张政治上的平等 ,特别是经济上的相对平等 ,而卢梭则不仅主张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而且主张社会成员经济的相对平等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 ,而卢梭主张人民民主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张代议制度 ,而卢梭主张直接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度。卢梭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严复与卢梭的《民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史上,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占有重要地位。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是民约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卢梭尤其是集大成者。他的政治学名著《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成了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①。由于时代的落差,迄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梭的《民约论》虽在西方已呈褪色,但对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啊。本文拟集中探讨严复对卢梭《民约论》的态度,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位近代著名的维新…  相似文献   

4.
文化史研究自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提倡后,扩大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渐趋沉闷的传统史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反思历代修史“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因而他在其史学活动的后期,潜  相似文献   

5.
孟繁伊南 《兰州学刊》2008,(Z1):138-139
文章试图通过对卢梭的两本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对卢梭的政治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中对政治思想的体现进行一系列总结,以求达到对卢梭个人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晋阳学刊》去年第1期刊登了吴大英同志《三权分立与反封建斗争》,作者在第二节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时,把卢梭与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相提并论,认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政治观念比孟德斯鸠更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里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提法有几点不妥,在此提出来与吴大英同志商榷。其一,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嫉恶如仇。在许多著作中(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尔》等),他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7.
国内哲学界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的评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提法,即认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运动变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部的驱使而没有内部的推动,即只承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外因而否认内因。对于这一结论,笔者总感到有点绝对化了。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卢梭、拉美特里、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这六人总的来说是决意从基督教的神学禁锢中挣脱、冲决出来的战斗思想家。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在唯物主义大道上前行的幅度并不一一等距。像伏尔泰、卢梭,他俩虽然竭力反对把事物运动变化的终极原因归属于基督教的世俗神,可却以自己创造的自然神取而代之作为“第一推动力”。如伏尔泰在《形而上学论》中就断言:“整个自然界,从最遥远的星辰直到一根草芒,都应当服从一个最初的推动者”。卢梭虽说从“自我”形体中察觉到人具有传来的运动和自发的运动这两  相似文献   

8.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1776—1778)是卢梭在他孤独的生命之旅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用两年左右光景,以“散步”为题写下的十篇随感。卢梭写作《仟悔录》的时候,愤激地要洗清敌人对他的诬陷,高傲地捍卫自我的价值与尊严;他写作《对话录》的时候,急切地想消除世人对他的误解,执拗地希望后人能够对他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写作《遐想》的时候,卢梭的目的已大不相同了。在“散步之一”里他说:“当初我写《忏悔录》和《对话录》,曾为逃脱我的迫害者无情的手掌、使我的作品流传后世而费尽了苦心。如今我写这部作品,就不再为这种…  相似文献   

9.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伏尔泰推毁了传统的堡垒,“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卢梭却在伏尔泰的废墟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歌德语)。伏尔泰专心于旧社会的破坏,只有卢梭代表建设方面(罗曼·罗兰语)。他也曾用一把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手术刀与同时代的亲密战友们一起…  相似文献   

10.
从《爱弥尔》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影响深远。《爱弥尔》是一部教育小说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 ,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卢梭既是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开创者,又是肇始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双重现代性内容,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共同的起点.他一方面站在启蒙的文化立场,用人颠覆了上帝,用科学颠覆了神学,表现出启蒙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启蒙的文化立场,用感觉颠覆了理性,用审美颠覆了技术,开审美现代性先声.这对现代性矛盾构成卢梭美学思想的独特张力,并不断引发后人的阐释、争议、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朝花夕拾》的文化意蕴龚钢,赵妙青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探索,始终是与国民灵魂、心态、性格的改造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思想课题。鲁迅写于1926年的回忆性的散文《朝花夕拾》,从某一角度看,也正是从“立人”的目标出发,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向国人进行文化启蒙的作...  相似文献   

13.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雅克·卢梭是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著《爱弥尔 - -论教育》一书中 ,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必要深入探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18世纪末的法国 ,基本上还保持着中世纪封建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时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但对法国各类学校的影响却很微弱 ,直到法国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14.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卢梭众多的精辟思想中,有一些仍然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它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过时。他当时提出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和非凡的超前意识。一、卢梭的法治思想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犤1犦(P76)他把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因为只有在法治的国家,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物才是作数的。这也正是卢梭所憧憬的理想国家。在卢梭看来,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不应严格遵循下列原则,以确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界一般以"理性主义"来概括启蒙思想,并据此得出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结论。本文先分析启蒙思想在英国的代表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卢梭的"情感主义"、在德国的代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揭示这三大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正面态度;再分析伏尔泰等抨击教会的法国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态度;最后对比了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即美国国父们与法国革命领导人对基督宗教的态度之不同,及其对两国革命与后果的影响之不同。文章反驳了上述流行结论,指出基督宗教不但为人文主义提供了神圣的核准,而且提供了必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福建同安人。早年留学西洋十载,回国后人张之洞幕府长期负责外交礼宾工作。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晚年为北京大学教授。辜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保守派人物,一生致力于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和向西方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在西方世界颇有影响。1891年长江教案期间,他曾以英文写了一篇重要的反传教文章,题为《为祖国和人民争辩》,到标题为《现代传教士与最近教案关系论》①,发表于上海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上。在该文中,他首次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就教案和传教问题,公开对西方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理…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新民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前,特别是20世纪最初几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粱启超起初在《清议报》上发表《呵旁观者文》、《中国积弱溯源论》、《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过渡时代论》等文,抨击中国人奴性、旁观等“劣根性”,提出新时代新国民应有的“德性”。接着,从1902年开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了他的10万余字专著《新民说》,全面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的种种…  相似文献   

19.
解构抑或建构——对一位"新启蒙主义"者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明 《学术界》2003,(2):123-129
作者对《启蒙论》一书主旨提出质疑 ,不同意该书的基调 :“传统思想资源是对中国近现代启蒙的启蒙” ,不认为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价值重估和重构以及“现代性转换”是个创新命题 ,不赞成把“释放弘扬”与“疏导改造”看作是中国启蒙运作的基本向度。本文作者虽称《启蒙论》作者是新启蒙者 ,但认为其启蒙建构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虚拟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法国卢梭的《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卢梭的民权学说,曾激励一代资产阶级志士仁人,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本文拟对卢梭民权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及对晚清思想界的影响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