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文学”一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为题材的文学,即写改革的文学;另一是指改革时期的新文学,即改革着的文学.目前在“改革文学”的论者中,有人专谈写改革现实的文学,有人则专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而有些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的人,往往不屑于去谈写改革的现实生活的文学,认为那是“甘当时代的传声筒”的文学,是不够“超脱”的文学,是不能算作“纯文学”、“纯艺术”的文学.而有些写改革现实的文学作家,又反对那种只重表现“自我”,无视社会时代,脱离现实生活,偏于“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的所谓“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生活”、“超越现  相似文献   

2.
写人,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是少不了的。一部成功的作品,作家费尽心机去刻划人物,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而对于绝句抒情小诗来说,往往注意品味它的抒情性,而忽略它的写人技巧。事实上,在唐人绝句中我们就看到不少诗在写人方面作出的努力。打开唐人绝句的画卷,我们会看到:有征战的将士,有游侠少年;有离乡思归的游子,也有闺中思亲的少妇;有瘦骨嶙峋的劳动者,也有虚荣心重的封建知识分子;有  相似文献   

3.
历来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对读者的思想感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它为什么会吸引人、感动人呢?简单地回答:自然是由于作者写得好,写得生动。而在这个“好”和“生动”之中,就包含着文学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之中,读者首先关怀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这个“写什么”的问题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又关系到“怎样写”的问题。因为读者读文学作品,是不会先看作者的宣言或创作意图手记的,他们总是从作者通过文学语言表现在纸面上的具体形象出发。读者不会要求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他自己的经历一模一样,但  相似文献   

4.
文学表现人性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文学是人学”被否认了;阶级性被当成人性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表现。于是,文学作品只能反映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只能做一时一地的政治宣传和政策图解;而不能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能描写各种人物固有的人性。许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见老舍《写作杂谈》)这段话道出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的确,文学是“人”学,表现的中心是人,如果没有艺术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就没有文学。而人的本质呢,恰如马克思所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是具体组成故事情节的有机细胞。情节由许许多多的艺术细节联贯而成,细节亦依附于情节的整体而存在。文学创作是经过典型化的过程,把现实生活提炼成为艺术作品。因此对于情节的构思,容许作者进行想象和虚构,表现可能有而不一定实有的生活事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要进行艺术概括,创造出典型性格。这有如鲁迅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作为文学中的细节,虽然也并不排除参用一些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形象的高超技艺是多方面的 ,而成功的肖像描写尤其出色。《复活》精心制作的三幅富于变化而又紧密相连的肖像画———“纯洁的玛丝洛娃”、“堕落的玛丝洛娃”、“复活的玛丝洛娃”———不仅烘托了小说气氛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且符合人物身份、经历 ,突出了思想性格 ,为文学作品绘写人物肖像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建构具体的人性及其灵魂,始终是小说艺术创造的基本问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更确切地说,文学是社会人学,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之学。不论是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原则,抑  相似文献   

9.
中国之有“写妓女”的文学当自《霍小玉传》始。唐人小说中写妓女的作品甚多,但 其思想和艺术,都不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虬髯客传》。及至宋、元,写妓女的话本便在市民和 普通百姓中流传了。明代写妓女的文学,在观念上有了新突破。曾朴的《孽海花》,应是在中国帝制 的封建社会里写妓女的压阵之作。妓女中最早创作文学作品的是六朝南齐时的苏小小。唐代妓女 人多,诗妓也多。宋代妓女中能诗而又有志气者当推歌妓严蕊。明代妓女中出现了散曲家。在妓女 出身的文学家中,要算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最为有名。她的作品,为妓女写的文学作品作了很好的终 结。“写妓女”的文学和妓女写的文学,都是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另一种声音——谈莫泊桑《项链》的“复调”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文学评论家M.M.巴赫金在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复调”理论.“复调”,或称“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巴赫金认为,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特征是“独白型”的,即人物的描写、性格的刻画、行为的显示都是从叙述者(即作者)的统一意识里出来的,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都紧紧地镶在作者的态度、评价、言词的框架里.作者的联结点是一个用独白的基调领会和理解的统一世界里的各个完成了的人物形象.而在复调小说中,一些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并不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巴赫金“复调”理论引起了西方文学批评界的兴趣,并逐渐地来到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的课堂上.一旦“复调”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批评中,我们不免会对一些其价值早已被定位、因而安然地躺在文学的故纸堆中的作品投注以新的视线.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写人必然要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感情、性格,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人道主义的问题。近几年来,在触及有关人道主义问题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有的作品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作品,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胡乔木同志的文章作了科学的回答。这篇文章,不仅澄清了人们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而且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正确观点,对于解决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地表现人道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学,这是普通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名著,都必然要塑造出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美国著名现代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在戏剧里,毫无疑问观众起最强的直接影响的是动作。可是如果剧作家要和观众畅所欲言地沟通思想,那么写好台词是不可缺少的。而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戏剧是这样,小说也是如此。《醒世姻缘传》之所以值得称道,就是因为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性格、各有特色。例如薛素姐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30年代是中国新文学艺术模式的创立期,那么,作为左翼文艺的代表作家茅盾则是小说领域模式的主要创立者。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所体现的新型范式,集中标志着新文学整体价值取向的变更,不仅与“五四”文学相区别,而且为后来文学的人物塑造的某些基本原则奠定了“原型”。 (一) 着眼于启蒙的“五四”新文学,极其重视人的觉醒,把人的伦理之觉悟视为“最后觉悟之觉悟”,这使它一开始就将眼光投向人自身:返顾人生既往的历史,正视人被异化的现实,探索冲突人生困境的出路,企盼充满“爱”与“美”的人生未来,正是回荡在“五四”文学中的主旋律。此时作家们为了人而写人,“人”成了“五四”文学的中心。“五四”文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的文学”。 然而,“五四”个性解放退潮后,人们反而感到梦醒了无路可走时所缺乏的相与感、安全感及日趋严重的孤独感,似乎比沉睡之中更其难受。特别大  相似文献   

14.
1 “生命在于运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在永无止息的流动和发展过程中,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错相织而不断地显示其存在的,文学作品生命力的突出直接表现就是它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它是在创作、作品、接受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生成、凝定和实现的,故,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实是整个文学活动审美价值链的一环。 这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在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经常出现某种“错位”,即经常出现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2005,(1):103-109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相似文献   

16.
“动物化形”是文学动物叙事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纵观中西方文学史,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动物化形”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异化成动物形象的故事情节。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还是西方文学作品《变形计》,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化形”现象越来越普遍。“动物化形”表现为人的行为活动及其造成的后果反过来转化成了统治人或是与人自身敌对的力量,与此相关的结果还有人从社会的主体变成了被动的客体等。而“动物化形”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分裂。中西文学的“动物化形”叙事都以荒诞怪异的艺术表现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描绘,深刻揭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底层人们所遭受的心灵和精神的严重摧残。中国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与动物的统一性,人形与动物形可以相互转化并达成和谐圆满的结局;而西方文学中,一旦化形,则不可逆转,人与动物之间形成对立、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悲剧”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出现的,随着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戏剧中的悲剧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因而愈来愈产生工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这里的“文学艺术”泛指文学和诸多艺术门类,非单指文学这种艺术),甚至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运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部门,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派生概念,诸如生活中的悲剧、美学上的悲剧,悲剧性、悲剧艺术以及悲剧因素、悲剧性格、悲剧冲突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论题材人物的广阔性,沈从文应首屈一指。但他写得最成功的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则是自然女性。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性特征。新旧社会力量斗争构成的社会关系不仅成为新文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被认为是人物性格及环境典型化的主要尺度。这种倾向表现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则是几乎所有女性性格均被描写为某种社会力量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表者,她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由支配她们的社会关系所构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和子君,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便都是代表着某种道德力量而又受道德力量支配的人物。这种普遍的社会性倾向成为新文学矢志不移的发展方向,至3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更增加了革命的色彩。于是继“五四”时代的道德女性,又出现了革命女性。茅盾在《蚀》、《虹》等小说中所塑造的就是这类女性的典型。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女性完全是另一类性格。在这些性格中社会性已淡化,而自然性则成为其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指文学作品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它在人类建构的研究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系统中的位置,它研究对象的总的原则、方法。学科是学术的类别,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研究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是一切文学现象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学的分支。研究文学作品的学科则是文学作品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作品学的分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关于“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得从“文艺学”、“文学学”讲…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不是90年代的一个创作流派,而只是一个以年龄段为界限的“一茬”小说作家的统称。他们虽然没有共同的文学主张,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他们多数人往往以个人的方式感受时代的脉搏,对物化时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表达着对“当下”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和思考。他们中少数人将笔触伸向“历史”,但这种“历史”也是被“个人化”了的。“新生代”中少数人可能有所谓“边缘化”倾向,多数人并未退居生活的边缘。但无论对现实还是对历史的表达,都是相当“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