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误读与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历来被视为是人类早期存在过血缘婚阶段的重要论据.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误读.通过对28例洪水神话作哲学观念的梳理.作者发现洪水神话是人类解决衍生需要与血亲相婚矛盾的一个框架.在氏族外婚制已经确立的时代,其功能在于强化血亲不婚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神话中流传着大量的兄妹成婚的故事情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述,认为这一故事情节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人类血缘婚在神话中的真实反映;血缘婚向对偶婚过度成为必然;兄妹成婚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古老的巫术观念;透视出我国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洪水神话的原型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神话是一种复合型的神话,它由原型洪水神话、水生人神话、葫芦生人神话、兄妹婚神话等融合而成.洪水神话中的关键性情节,如洪水泛滥、葫芦载人、兄妹占卜成婚、怪胎变人等都是由原型神话变形演化而来,虽经变形,但多数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殖文化内涵,并由此而共同形成了洪水神话再造人类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神话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文人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神话思维的承袭,还是对神话母题的解析与重构,其间,传统文人都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但是,延至唐宋时期,传统文人不再斤斤于原生态神话及其变种的转述,而更多地着眼于与神话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表露及仙话的开掘,明显地表现出以仙话替代神话的倾向。正是文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给神话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开启了神话演变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中日洪水神话都有洪水为灾、兄妹结婚和再殖人类的情节.作为洪水兄妹婚的结晶,日本的怪胎神水蛭子与中国的洪水怪胎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具有原龙神、地母神和异形神的神格,但水蛭子没有像中国的洪水怪胎神那样被杀死而变成人类,而是被弃于舟上,放逐到大海.其原因除了对血缘婚的恐惧以外,还与水蛭子本来是太阳神有关.因为放逐大海和回归天空具有同一性.这是理解水蛭子命运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中日洪水神话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其文化之根在中国的南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学近二十年来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引入与中国神话研究方法的建构。陈建宪作为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代表学者,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将神话母题作为基本的神话研究单位,并于1994年出版了第一部以神话母题为分析单位的学术专著《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迄今的二十年学术研究,陈建宪的神话学研究一直专注于神话研究方法和洪水神话母题,较为系统、全面地建构了神话母题分析方法,并以洪水神话为个案,作出了原创性强和理论深入的神话学贡献。  相似文献   

7.
现今开远市老勒村的彝族"人祖庙"也许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续存的供奉洪水遗民两兄妹之"人祖庙".彝族的传统文化本无宗庙、无偶像.开远彝族地区却出现了兄妹"人祖庙",并以庙会形式对两尊人祖石像进行祭祀,显然是明代以降彝、汉民间信仰圆融的结晶.调查表明,历史上开远彝族及周边地区之洪水型兄妹婚神话呈密集分布,并曾一度续存着将洪水遗民两兄妹视为人类始祖的信仰,与中原地区对伏羲女娲的人祖信仰与祭仪有着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民族神话数量众多,内涵丰富.母题理论和母题分析法一直是神话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构建科学的母题编码体系也成为推进神话母题研究的主要路径.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目录不仅要设置完善的母题类型,同时还要进行科学严密的母题提取与编排,最终目的是实现母题编码在中国各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中国神话大数据库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诺族《阿嫫腰白》系列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诺族的《阿嫫腰白》是一个创世神话,由多个神话母题融合而成却又浑然一体,融合了女神母题、水生母题、卵生母题、化生母题、洪水母题和葫芦母题。这些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有相似之处,同时又独具基诺族民族个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它必然要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因此,在编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史与民族史的关系.土家族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考查的结果证明,土家族文学是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土家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家族神话产生在远古时代,有开天辟地神话,兄妹成亲神话,卵玉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是兄妹神话等.  相似文献   

11.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蒲阪雷泽,被誉为中国之"亚当"和"夏娃"的伏羲与女娲,是人首龙身或人首蛇身。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兄妹在历山结为夫妻,开创了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之先河,被华夏尊为人类始祖。他们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订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成为中华民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与女娲的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达八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在婆家作为儿媳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娘家作为孤儿遭到兄长的逼迫,焦、刘的双双自杀实是由焦母、刘兄一手造成的。可见,婆婆如何善待儿媳,兄长如何善待弱弟孤妹,这实乃是《孔雀东南飞》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人伦问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儒家的诗教观念,才能对刘兰芝的形象意义作出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两位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杰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婚恋观上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和女性主体因素两个方面,虽然两位作家出身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却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是明清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一,文学世家孕育了女性作家.其二,文学世家间的联姻更进一步成就了女性文学.这些也是文学世家区别于文学流派而明显具有家族文化的特征之所在.其三,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表现为文学创作和理论关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第一代妇女文学看女性在婚姻中的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妇女一直在情感、意志、个性、才能上遭受到压迫,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正可作为研究女性现实处境的理想场所.美国第一代妇女文学的许多作品正是以此为突破口,一改十九世纪初把婚姻作为小说幸福结局的传统模式,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日益高涨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8.
《楚辞·天问》“该秉季德,……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一段,是研究先商史的重要资料,王国维、顾颉刚等先生对此都有讨论。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可知该节反映了王亥、上甲微父子都与有易氏女有婚姻关系,原因即是先商族存在的收继婚和兄终弟及制度,王亥死后,王位和有易氏女传给王恒,而在王恒之后,又回传给王亥之子上甲微。这一问题的梳理,有利于了解先商族史迹和婚姻、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