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国家和社会针对日益增多的女性犯罪,先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这对控制女性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防范方法的失当,救济机构的不完善及救济措施的不健全等原因,当时各种防治措施并未能有效地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2.
选取城镇女性劳动力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检验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与健康风险的关系,研究对建立女性群体的健康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1)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健康风险呈正向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健康风险下降;(2)社会经济地位并不通过中间变量生活方式影响女性健康;(3)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度量指标中,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女性健康风险的影响较显著,收入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
针对女性就业的身体歧视主要表现为身高歧视、容貌歧视、生育歧视、年龄歧视、血型歧视等,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相对饱和,劳动力供大于求,女性求职者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平等就业保障机制存在弊端,不能对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给予有力的制衡;社会偏见。为避免身体歧视的社会危害,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在现有体制下防范身体歧视;制定专门法,成立专门机构,制约身体歧视。  相似文献   

4.
家庭的和谐与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然而家庭暴力这一严重的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社会的丑恶现象却一直难以杜绝,本文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传统影响和社会根源,指出家庭暴力是男性对女性压迫的重要手段,是男女之间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并对防范和控制家庭暴力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当代作家玛格里特·艾特伍德的小说《可食的女人》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男权社会的控诉。本文以杰梅茵·格里尔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对女性从工作上、肉体上和婚姻中进行压迫的男权社会不断吞噬女性活力,使其成为不完整的女人的问题。男权社会在工作方面对女性仍有歧视和压迫,而对女性肉体的压迫使女性肉体失去活力,对男性有利的婚姻关系使女性陷入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了女性的职业,使其丧失活力。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有关妇女地位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尤其到封建末世,东方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日臻完善,对女性的禁锢也越加严密,终于形成以女性依附男性和男性禁锢女性为特征的东方女性文化。“三从四德”是东方女性文化的核心,“贞节观”是东方女性文化的精髓。为了防范妇女失贞,东方文化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惩诫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的理论里,女性其实本没有被容纳进去,她们完全是被忽略的群体;虽然孔子也提到夫妇"敬"、男女"爱",却是为维护他的"政道"服务。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使女子触碰了孔子所维护的礼义道德,"女子"成了孔子要防范的群体。孔子的女性观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思想体系一致,与他维护的礼文化、主张的人性观和义利观一致。  相似文献   

8.
弗兰克·诺里斯对19—20世纪之交女性的生存状况、个体意识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大量考证和深刻思索,并通过小说创作,将自己的女性观注入多部小说多个女主人公的塑造之中,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诺里斯所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家中天使、新女性和双性气质女性,既体现了其女性观的嬗变过程.又从一个侧面凸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家庭的稳定和谐以及社会的安定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长久以来,对家庭暴力的讨论都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层次上,即使是西方的女权主义者也只是在80年代后期才注意到了这一女性权力中被历史遗忘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家庭暴力现象呈增多的趋势,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仍然没有被提到其应有的位置上。本文试图透视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透析其原因,探索防范家庭暴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女性观念一直存在于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中。俄罗斯中世纪经历了七百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晚期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女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规制和斗争中,尤其在古罗斯和中世纪罗斯存在着“双教并存”和“双重文化”现象,因此对女性的观念也有着不同的阐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俄罗斯女性逐渐参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女性传统观念对当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is an update of the data compiled by Simon and Landis (1991) in The Crimes Women Commit: The Punishments They Receive. I examine current data on female labor, education, arrest and prison statistics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arguments expressed by Simon and Landis in 1991. Based on the demographic data, women have increased their opportunity to commit crimes, and their taking advantage of these opportunities is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d female crime rate. Overall, these data show that women are committing crime at a steady rate. When compared to men, women seem to be committing the crimes of embezzlement, fraud, forgery, and larceny at a rate comparable to men. Thus, the arguments expressed by Simon and Landis in 1991 are further supported.  相似文献   

12.
1920-1926年的北京女性犯罪,因为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对这一时期女性犯罪的数量、类别、女犯的职业、受教育情况及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平民女性来说,犯罪有时便成为她们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著作权经济价值不断增加,而侵犯著作权的犯罪所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加强著作权的刑法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著作权保护的立法趋势。资格刑通过剥夺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和能力,最终达到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独特功能。在单位犯罪、高技术犯罪日益突出的今天,引进并适用著作权刑法保护中的资格刑,主要是限制侵犯著作权犯罪中的单位或直接责任人员,防止其利用从业条件再实施同类犯罪。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影响下,我国走私野生动物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由走私野生动物的输出国转化为输入国。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等共同犯罪逐渐成为我国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主要形式。为有效遏制走私野生动物犯罪,要改善林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等措施,从源头上预防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发生,整合森林公安、海关、反洗钱等执法资源,提高预防与控制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森林公安与国外相关执法机构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协作,以有效遏制与打击走私野生动物犯罪。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和特点着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刑法学上的定义,宏观上网络犯罪可分为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网络犯罪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其他网络犯罪。实践中,应克服网络犯罪神秘化倾向,正确认识网络犯罪的本质。与域外网络犯罪法规对比,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犯罪立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为网络犯罪的正确定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法律依据。在网络犯罪定性上,应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和罪刑法定原则;坚持两分法,对涉嫌犯罪的行为先归入两类之一;坚持类型化归纳,正确认定具体的犯罪罪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少年独生子女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青少年犯罪中比重日益加大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进而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三个大的方面挖掘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犯罪原因,并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起,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选择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日趋严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成因归根到底是主体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先进的文化,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犯罪都起源于原始社会,说明从历史渊源上,文化与犯罪是不可分的。如果说,在文明社会犯罪在本质上是向兽性的复归,那么在原始社会,犯罪就是人类兽性的随意表露。因此,原始社会的犯罪必然更司空见惯,更被认为是社会的正常现象。由犯罪起源可知,从本源上讲,犯罪与私有制和阶级斗争没有直接的关系。私有制和阶级斗争能增加一些新的犯罪类型,能加剧某些犯罪,但不能决定犯罪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