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大为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共收回忆散文十篇。从内容看,都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珍贵材料;从艺术看,十篇小文,篇篇玲珑刺透,有如一串璀粲夺目的明珠,是学习鲁迅散文艺术的绝好范本。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常选入中学教材,成为保留篇目。多年来,对此文思想与艺术的研究,已取得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也还有一些问题却常常发生争论。而一些教学参考书对此又常常语焉不详,令教者着急。本文想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6)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这是孔子讲述“为仁由己”的观点的。课文引用本句及下面一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句,都是为了暴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一点也不能引起天真孩子们的兴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语见清代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身体》:“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lèi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fèn奋) 相似文献
3.
梁杰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从自然美、人文美及作品主题思想等几方面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感体验 ,引导学生触摸文学的脉搏 ,就能走近作家的心灵 ,感悟美 ,欣赏美。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 ,面对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失落 ,情商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金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6):52-55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读全篇,我们不难体会到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该文是鲁迅回顾往昔生活一系列链条中的一环,折射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印迹,传达了中年鲁迅的寂寞情怀和在纷扰中寻求闲静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此书中的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926年9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的.鲁迅不因为取材于回忆中的往 相似文献
6.
7.
章石承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
(五)本文的性质和主题是什么? 《两个问题》的作者说:“首先,我以为要弄清文章的性质”,本文的性质是“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发扬反孔批儒的战斗精神的光辉散文。”众所周知,文章的性质,鲁迅早在一九二七年五月所写的《朝花夕拾·小引》里作过清楚的论述,不难理解。但经《两个问题》的作者一阐述,非但没有把性质“弄清”,相反地却把性质弄错。本文是《朝花夕拾》里的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性的、自传性的散文,凡是读过《朝花夕拾·小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要违反鲁迅自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所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别样的“精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在绍兴的百草园中的游戏和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9.
聂国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2-15
本文从反封建意识与生命意识完美融合的角度重新解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为这篇散文既有针对现实的反封建的呐喊,又有来自作者内心的生命的呼唤,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光芒和深厚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0.
王为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38-40
文章从结构和视角入手,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尾对应的两个小板块(隐性结构)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活描写的两个大板块(显性结构),以及相应的成年鲁迅视角和童年鲁迅视角。以细读的方式,透析小板块背后的情感——失去——和大板块蕴涵的生命体验——童心的好奇与快乐,追寻文章社会主题中潜伏的人生主题:感叹逝水流年。 相似文献
11.
叶德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正>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每次阅读都觉得亲切而有收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常常看别人的评论,其中有很多分析精深的文章对自己启发很大。但是,我觉得有一些评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现在将我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共两大部分,后一部分主要是写镜吾先生和他的三味书屋。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呢?有人说,三味书屋是少年儿童的“牢笼”,“三味书屋远不及百草园那么广阔美丽,富有生气,走进了黑油的竹 相似文献
12.
夏屿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相似文献
13.
从创办《新生》到走向《新青年》是鲁迅创作实践的探索期,也是鲁迅创作现代性追求的转型期,从这个时期内鲁迅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及其相应的现代性寻求的历史脉动。 相似文献
14.
郭春凤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2):106-111
<手稿>和<神圣家族>这两部马克思早年的著作,记录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两部著作都涉及到一些文艺美学问题,从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精深和博大.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成熟,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陈宗敏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6.
毕奂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1,(5)
一枣树的品格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上面录龚自珍已亥杂诗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是龚自珍歌颂他自己的羽(王岑)山馆西墙边一株枣树的诗。这棵倔强的“奇古全凭一臂撑”的枣树,枝干纵横,有如巨臂伸张,撑拄着蓝色的天空。作者对它寄予了钦仰与爱抚。他在诗的自注中说:“羽(王岑)之西,有枯枣一株,不忍斧去。”他并写了这首小诗。现在我读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又遇到了鲁迅先生写的枣树。《秋夜》中有五处写到枣树的形貌及性格: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相似文献
17.
毕奂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
一枣树的品格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上面录龚自珍已亥杂诗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是龚自珍歌颂他自己的羽琌山馆西墙边一株枣树的诗。这棵倔强的“奇古全凭一臂撑”的枣树,枝干纵横,有如巨臂伸张,撑拄着蓝色的天空。作者对它寄予了钦仰与爱抚。他在诗的自注中说:“羽 相似文献
18.
廖昌胤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2):76-80
唐韩愈树起古文运动大旗 ,以其精妙绝伦的文学成就而“为百世师 ,一言为天下法”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千年的散文宗师。七百三十七年之后出生在英国的培根以同样的成就也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散文大师。《进学解》与《论学习》虽然风格迥异 ,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 相似文献
19.
吴文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2)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20.
万福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语文教学艺术理论的新建构———读钱加清《语文教学艺术论》万福成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这种相互渗透的最终结果,导致了交叉性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从语文学科来看,随着对语文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对其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