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将其解析为政治、道德的社会教化("礼")和关于个体人格完善的修养("仁")两个层面.孔子重视"为已之学",但他更强调"仁"与"礼"的统一,人格完善之修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是由"礼"来规定的.不应单纯地就"为已之学"的层面理解孔子的"意图"并确认孔子思想的意义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美学思想即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其研究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范式直接从"仁"出发,忽略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存在着"仁学伦理"与"美的精神"之间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对孔子"人学思想"的深入探究,发现孔子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致力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造和提升,让人一步步向着"仁"的理想掘进,在这种修养性掘进中,人慢慢地成为审美的人、社会的人和道德的人。孔子区分出"一般的美"和"尽善尽美",前者是人内在真情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后者是人内在真情与最高规定性"仁"的统一。孔子追求审美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内在统一,发出了对生命的崇拜和讴歌。  相似文献   

3.
孔子美学思想即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其研究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范式直接从"仁"出发,忽略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存在着"仁学伦理"与"美的精神"之间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对孔子"人学思想"的深入探究,发现孔子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致力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造和提升,让人一步步向着"仁"的理想掘进,在这种修养性掘进中,人慢慢地成为审美的人、社会的人和道德的人。孔子区分出"一般的美"和"尽善尽美",前者是人内在真情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后者是人内在真情与最高规定性"仁"的统一。孔子追求审美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内在统一,发出了对生命的崇拜和讴歌。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仁义观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但是由于时代的因素,其中又有着较孔子"仁"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仁"与"礼"的关系问题,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与"礼"关系的探讨,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基础.后世儒学,或者注重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或者注重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到宋明时期,便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峙.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21,(2)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入仁等等。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谈论"仁之方"大致有以下几种进路:一是强恕而行以达仁;二是由学成智以达仁;三是推己及人以达仁;四是外束于礼以达仁。  相似文献   

7.
孙熙国先生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产生于西周末年"天"与"德"相分离的文化背景中,立足于原有的"德"规范,通过"崇德辩惑"而推演出一套以"仁"礼"为核心概念的思想体系。崇德为仁,辨惑为礼,仁与礼是双向互含的统一体,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孔子通过对仁礼关系的阐述,建立了自己"礼--命--仁"的思想结构,其中"命"影响着仁与礼能否合一。应把孔子思想的这种整体结构置放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在特定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和把握,从而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宏 《人文杂志》2007,(4):178-180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希望通过培养众多知仁守礼的为政人才来挽救"天下无道"的社会危机。孔门弟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异产生的根源集中于"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宽松民主的研讨氛围,主要表现在对仁的认识角度、对礼的信仰程度、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为政、为学的先后顺序等方面。这些差异反映了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从《论语》一书看,孔子对"仁"是极为重视的。孔子论"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人。他所论述和探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和人的完善等问题。"仁"的思想体现着孔子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他对"人的本质"的规范和设计。仁爱也构成了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基。当前我们考察孔子《论语》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以期获得对于语文教育的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老庄哲学追求的"生无所待",主张混沌和无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究人的在世方式,区别于儒家的处世方法,老子与孔子都在其思想中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在更高层面上,老子思想既是一种大仁不仁的至仁关怀,又是与命运相抗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2.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与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的思想的创建,使得从夏、商、周以来的"天、帝、神"至上理念,开始了逐步向发现人、重视人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才会说孔子的"仁"学是由神到人的人文哲学,人的发现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义理上分析了孔子的为学思想,突出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并表现出其为学的切己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基于朱熹对《论语》从性论和工夫论的解释,分为学源起及依据、为学特征及要求和为学境界三部分论证孔子的为学思想,体现了其为学思想中的主体性意识,以及其"下学而上达"的夙愿。  相似文献   

14.
面对因天命陨落而产生的礼的合法性危机,以礼制秩序为追求目标的先秦儒家,为重建礼制合法性基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孔子以"仁"释"礼",开启了从人道角度为礼寻求内在合法性基础的先河.孟、荀殊途同归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以人之内在本性为前提进一步确立以人道原则为礼制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表达了对人道原则的彻底贯彻与对天命统治的彻底否定,他从"性恶论"出发论证了"制礼"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不仅进一步确立了人道原则为礼制合法性基础,还将人道原则转换成具体的社会生活,为先秦儒家礼制思想走向现实政治并成为独尊的政治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16.
道在孔子境界的形上学中具有多重意蕴:它既是主观原则,又是超越原则;既是价值之源,又是信仰对象.它与孔子的天、人、性、命、德、仁等等哲学观念存在着既相互涵摄,又互不隶属的复杂关系."性与天道"虽说孔子不常言,"志于道"、"守死善道"却是孔子不懈的追求.在天为道、为命,在人为德、为性,通过"下学上迭"、"践仁合天"之功夫,实现人与天道流行浑然无隔的"无言"之境.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慧",说明他不了解孔子的"道"的真谛.在孔子,"道"具有形上学意义和超越的信仰意义.沿孔子的道、德、仁、天、人、性、命之意义,<中庸>、<易传>建立起原始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存在本质。通过对"仁"与"孝"、"仁"与"知"、"仁"与"礼"等三个方面关系的阐释,以挖掘"仁"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学说里强调最多的是“仁”,“礼”其次。在《论语》中讲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难怪有些同志说:“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范畴是‘仁’而非‘礼’”。本文亦以“仁”学作为重点,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一点浅见。关于“仁”、“礼”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纷纭。在我看来,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仁”是指人与人关系间的思想原则,“礼”则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伦理,后者则是道德。故本文论“仁”不论“礼”。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为先师所垂范的是一种相契于生命的教化.这种教化是孔子以切近于门弟子及时人生命感受的方式予以点拨和启迪的,因而体现为一种切己性.切己性根源于孔子对为学价值的贞定,此学被他称作"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一种人自觉实现自己仁德而成其为人的生命之学.这"为己"之学的所致之道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  相似文献   

20.
荀子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的美育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化性起伪"为理论核心,以达到"美善相乐"境界为最终目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礼乐教化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系统阐发和体系建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