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白先勇汉语书写的艺术能量。"汉语"提供给他的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是一个向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类开放的基座。白先勇杰出的汉语书写,对民族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及汉语新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04-107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新时期的都市小说书写者善于运用空间书写建构都市意象。其空间书写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三大维度:第一,以迷宫困境隐喻都市困境;第二,以高楼大厦折射都市欲望;第三,以空间对垒反映价值冲突。新时期都市小说的空间书写生动鲜活地表现了都市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3.
空间形式在家庭小说中具有重要功能,其类型可概括为:建筑空间和诸种关系空间。建筑空间是诸种关系空间形成的基础,又必须依赖诸种关系空间来实现其作为"家"这样一种特定的意义"场所"。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相互作用形成了虚拟世界中可以知觉的家庭场景和人物的内在世界。空间形式是家庭时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同参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在香港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锐意创新精神及其相关文本亦令人耳目一新。从空间形式角度 (主要从外在空间和心理空间 )探析此类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刘氏在实验小说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也恰是从此角度我们隐然可见其叙事策略与香港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乌鲁木齐市二道桥为例,以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界定为基础,从面临的问题出发作分析,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并且很早就形成了空间意识.叙事的空间性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哲学渊源,概括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小说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行总结.最后简要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8.
樊义红 《天府新论》2011,(2):131-136
语言是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语言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母语写作体现出民族认同的诉求。非母语写作通过特殊的语言策略也巧妙地传达了民族认同,不过这些现象也体现出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从时空维度看,小说首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小说叙事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但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所以小说叙事也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空间逻辑。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然而,对空间的利用和强调,决不能导致对时间的忽视和“超越”。“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关注小说艺术的发展,追求小说形式的革新。她的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意识。文章运用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批评方法,从叙事并置、多视角叙事、叙事支点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形式特征,力图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伍尔夫小说提供一种有益的解读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陪都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生活的全面书写,以战争史诗与生活史诗的双重小说建构达到了现代史诗的中国高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战时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构诗意空间是小说走向艺术深度的必要条件 ,作家经过意象化的努力来强化小说的审美效应 ,用诗意空间来激发其写实性的活力 ,使文体自身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14.
史诗的形式和传奇的内容或者传奇的形式和史诗的内容的不可分性,它们独具一格的戏剧性结合构成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内在模式,忠实地履行着神圣的道德责任。如果小说家认识到人类永远创造着自己的史诗又企图将其浪漫化;永远传奇式地演绎着自己的历史又不断使其充满悲壮,那么,在文类的意义之外,史诗和传奇对小说家就具有永远的艺术和美学内涵。发展小说艺术也就意味着在内容和形式上探索两者的独特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刘登阁 《人文杂志》2003,(3):95-100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地域、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分析了中国小说中虚拟空间的特点 ,阐述了中国小说中存在的文化上的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 ,并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小说中折射出的自然观及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文诺 《学术探索》2011,(4):103-108
在农村题材小说中,鲁迅描述了酒店、土场、茶馆、书房、街头等乡村场所,建构、想象了自己的乡村空间。运用空间理论,我们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乡村空间想象的方法、过程、特征,探究乡村空间想象背后鲁迅的思想情绪以及乡村空间背后所隐匿的意识形态、权力机制、文化规约,从而揭示鲁迅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叙述,突出强调革命意义上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以表达解放区农民的解放诉求.解放区小说的乡村空间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把地主大院表征为阶级压迫的空间;二是叙述乡村公共场所控制权的更替,突出权力的文化网络意义;三是强调农民住宅的公共性意义,弱化其私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中的鲁迅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庸小说中,存在着无可辩驳的深层次的鲁迅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追求和对“吃人”文化的批判方面.鲁迅对金庸的这一影响再次表明,通俗文学创作同样可能造就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和巨匠.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降,中国以市场经济挂帅,社会的实际运作普遍依凭于物质力量,其结果既造就了繁华盛世,亦任由商品大潮与物欲之河衍汇成灾,淹没心田.勤于省思的小说家乃寄托文字,希望小说发挥力挽狂澜的效力.本文聚焦张承志、张炜、高建群与北村这四位小说家,讨论他们如何以近乎宗教修行的孤清坚毅姿态创造出砥砺风节的苦旅小说.对这些作家而言,欲求索建构“精神中国”,不能不放弃主流话语模式,不能不自外于声色狂欢的盛世,不能不投入艰苦寂寞的行旅.唯有在广袤空间与悲怆境界中致力抗衡普遍心灵的萎靡,“精神中国”的善源才能重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才能找到完整的内涵与叙述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成为突出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面对这一危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表现出了积极地建构民族认同的姿态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