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2.
戚杰强  代晓丽 《创新》2015,9(1):67-70
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括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是认识的影响因素。信仰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态度,终究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主体与客体在中介影响下相互统一的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陈曦 《社科纵横》2011,26(1):153-154
怨恨心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因受到伤害或体验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负性情感。伤害或挫折、压抑或隐忍以及软弱无力是怨狠心理滋生的三个基本因素。官兵怨恨心理的滋生和积聚会对官兵个体和他人甚至所在团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引导官兵加强个人修养,及时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创建和谐宽松的军营环境,消除怨恨心理滋生的源头和隐患,尽可能杜绝因怨恨引发的事故案件的发生,为部队各项建设创造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情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什么是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在马恩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没有明确地表述,在一些现代心理学家的论述中 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即情感一般被理解为在各种现实的关系中需要的主体与它有意义的客体之间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体验。这里已经表示出了情感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实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情感产生的客体条件。情感心理活动同其它一切意识要素一样根源于客观现实,由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情感虽不属观念活动,但心理活动同样是精神活动,要受客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相似文献   

6.
汤因比认为社会文化心理是推动文明社会产生、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根本动力。在解体的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在行为方式、文化情感、个人情感和生活方式上分裂为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两种类型,它们才是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应借鉴汤因比的相关思想,注重对大众文化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大众拥有健康的文化心理,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言情本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自然客体的背景预设;抒情文本的超越性解读。在抒情主体的言情本体观影响之下,形成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她者"抒情形象,北宋时期的"自我"抒情形象和南宋时期的"共他"抒情形象。唐宋词人审美心理的复杂性在这一基础上进而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审美经验的积累上,还是在时代背景、个性诉求上都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9.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是社会调节机制内的一些基本形式。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法的社会调节直接以社会客体为内容,要求社会主体尽可能精确地把握社会客体及其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客体必然性对于社会主体活动的刚性限定。政治的社会调节具有权威性,以制度的形式安排一定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以政策、规章等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的社会调节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社会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体验。艺术的社会调节通过主体对人类创造的客体即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来实现,在非强制的、自由的状态下,使人际关系得以优化,构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宗教的社会调节带有神秘、虚幻的色彩,但曲折地反映了人类不甘心长期受制于外部必然性的挣扎和对自身生命力量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内在信念。  相似文献   

10.
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换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为社会因素,即艺术品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所属的种族等因素;其二为心理因素,即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结构的发生和转变对于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换的制约性因素。视觉艺术风格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对这种转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于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发展规律的理解,推进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听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带来明显的困难,他们参与社会的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心理较正常孩子呈现更为复杂的状况。作为他们的班主任,面对这样复杂而脆弱的“玻璃心”,需要认真看待,小心呵护,既不能听由任之,也不能随意触碰。只有把握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利用同理心与他们真诚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形成乐于交往、善于表达、不畏困难和宽容乐观的态度倾向,才能让听障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与怨恨     
一 "羡慕、嫉妒、恨",这句近年来常听之于人们口头的流行语,在一种调侃和自嘲的口吻下,生动而鲜活地反映出了当今普遍地存在于国民大众心中的一种负面社会心态或者说情绪:怨恨.作为今日中国社会中一种弥散性、基调性的社会情感,怨恨正在引起学界和其他有关方面日益提升的关注.号称中国"第一政论媒体"的《人民论坛》2011年6月就推出了"怨恨心理解救"这一特别策划.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们或分析了形成怨恨心理的结构性、体制性根源;或探讨了急剧而持续的社会变迁与怨恨心理产生的关系;或从当前中国社会性、精神性需求的上升变化考察了怨恨心理的产生,并进而指出社会管理要从"心"开始.①总的来说,讨论者们主要联系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态"、立足于当前中国语境,对怨恨心态的形成和解救之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3.
乐之成为理学范畴,主要是指天人合一,亦即人和自然界合一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主体意识。作为一种本体论的超越的体验,它既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既是理性的,又是超理性的。它和诚、仁等范畴一样,代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这样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但它是从审美角度说的,在理学真善美合一的范畴体系中,它代表美的境界。作为美的境界,它更强调直观体验,也更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乐作为特殊的情感体验,和诚、仁是不可分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了伦理学的内容,也有认识的参与。因此,在理学范畴体系中,乐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美感体验或纯粹的形式美。这又是理学范畴体系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认识方法的基础是关于客体的知识;认识方法的本质则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客体规定主体和主体规定客体的双向运动过程。作为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是最高层次的普遍方法;但不能认为它已经将其他各种方法包罗无遗了,它揭示的普遍规律已经将其他学科的规律完全包含在自身之中了。对各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持贬低的态度,试图使辩证法绝对化,这是不对的,片面的;而对唯物辩证法持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企图抬高某些科学方法来反对、排斥它,则更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与其他方法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着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陈相光 《社科纵横》2011,26(3):19-21
理想信念的内容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等参与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并存在独特的心理机制。文章①从具体心理因素以及具体心理因素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②从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内的具体心理过程以及具体心理过程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③从作为整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作为整体的心理过程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等三个层面分析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心理因素的多样性、心理结构的系统性、心理过程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的多维性、干预影响的多端性。  相似文献   

16.
从教学实际出发讨论了教师在教学中心理情感因素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指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本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结构和心理行为对教学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同时 ,就这些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锐词     
《东西南北》2012,(17):6-6
速度毒瘾 是指飙车族追求的一种速度刺激并形成一定的癖好,如毒瘾般难以戒除。速度毒瘾“患者”之所以如此沉迷这种快感,是因为在生和死交接的地方,他们可以体验一种死亡的恐惧。当人战胜这种恐惧时,心理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另外,车辆经改装后发出的声音,会给驾驶者及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刺激。在相互刺激中得到一种病态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18.
主体认识结构作为认知要素与非认知要素的统一,是构成主体的本质力量。尤其是非认知要素,作为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以灵感、直觉、情感为主而形成的激发、诱导与定向作用,以情感、意志、直觉为主而形成的调节、评价和选择作用,以灵感、直觉、情感、意志为主形成的创新、激励与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结交融,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合力作用,从而形成一股推动创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心理需求及生存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传统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或者探索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研究路径),或者探索心理机制对宗教的形成和宗教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研究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第三种研究路径,即采用新近兴起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索人类复杂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主观信仰和精神功能的文化心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应该可以为当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复杂的宗教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